文|李连13
身边常常有家长这样说:
“我家孩子不爱看书,只看电视!”
“我家那个只玩手机、平板!”
“你看看,就在那里和他爸爸打(游戏)机!”
“你怎么讲,都不听!让你先写作业!”
……
你身边的孩子有没有过被你这样反复说道的经历?如果有,那么孩子正在遭遇贴“标签”的历程。
你身边的孩子现在的模样,是不是你讨厌的模样?
你身边的孩子以前的模样,是不是让你怀念的模样?
那么,为什么?你身边的孩子从原来的小可人儿变成了现在连你都厌恶的小鬼。
这样说,你可能会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
请让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事情发生在医院儿科的长廊里。
正是春寒交际的季节,总是有很多小孩子生病,现在长廊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有身着职业套装的中年父母,更多的是头上贴着降温贴的宝宝和咳嗽、流鼻涕的孩子们。我们看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一些老人手忙脚乱地抱着孩子,来不及吃早饭的大人边吃边喂孩子,病症稍轻的孩子扎在人群里乱钻,后面跟着围追堵截的大人,已经挂好号排好队的人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等待……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排凳子上坐着的人显得特别不同。一个六岁左右的女孩,坐着,膝盖上放着两本绘本,她翻一页,身旁的妈妈读一页,完全不理会周遭。妈妈的电话响起,妈妈接电话,眼神还在孩子身上,女孩继续自己读绘本,不时地在绘本上写写画画,妈妈接完电话,女孩子已经画了好几页,又重新翻回到刚刚和妈妈一起读的地方,妈妈用抑扬顿挫的模仿口气继续读着,神采飞扬地。
在这时候,不知道哪里来了一个小男孩,估摸四五岁,穿着有些破旧,站在女孩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绘本,听着女孩妈妈的讲述,可能是看不太真切听不太清楚,小男孩越站越近,眼睛偶尔会撇向女孩放在身边的另一本绘本。女孩妈妈在读完第一本之后,问孩子:弟弟很想看你的书,你要不要给他看一下?女孩摇头,妈妈再没有多说话,但她们并不阻止小男孩的接近。女孩妈妈读完两本书后,可能感觉有些累了,又从大书包里拿出一盒画笔和几张白纸,女孩就继续坐着画她想象的世界,而妈妈起身去看排队的情况,回来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坐在女孩旁边,就这么看呀看呀,一直不愿意离开,小男孩的爸爸急忙打招呼让孩子让座,女孩妈妈摇手表示没有关系。在等待看医生的近一个小时里,他们就这样,一个看书绘画,一个认真地瞧着,彼此没有说过一句话,互不交谈、互不打扰。
而在凳子背面的另一排座位上,坐着一家三口人,他们也都安静极了,每人手上一部手机,走过只听到手机里发出欢呼雀跃的游戏声,偶尔孩子会贴到妈妈身边,但是他们的眼睛都未曾离开过手机屏幕。
在故事里面,你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你是哪一类父母?如果给自己也贴上“标签”的话,你会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看看我们孩子成长的轨迹,我们也许就会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成了我们讨厌的孩子。
孩子原来的样子
你是否难以忘记你刚刚为人父母的澎湃心情?那个小小的一个小宝贝,任你把玩,任你撒欢,他用稚嫩的小手握住了你,牵着你的大手慢慢地走向前方;听到音乐声,他的头扭过去,寻找来源;看到五彩斑斓的画面,他的眼里写满了惊奇;他会闻闻你身上的味道,就像闻着饭菜的味道;他会把一切的东西丢下捡起,再丢下再捡起……他的世界里面充满欣喜与愉悦,他在慢慢地探索求知;他的世界从只有父母到了解每个个体内心的爱与恶。
他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创造物之一。
孩子学习的样子
孩子开始熟悉身边的人,知道了大家的喜怒哀乐,和大家在一起,就如同和镜子在一起:他们笑了,我也笑了;他们生气了,我也伤心了害怕了;他们回家看着电视,我也就跟着看电视了;他们总是拿着那个小小的手机,我也就跟着拿着手机了。只要和大家一样,我就是受欢迎的,我就是对的——这个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想法,简简单单。
在孩子刚刚接触到电视、手机、平板、电脑产品的时候,也许会着迷。但是人都是有自觉性的,如果父母能做到自觉地把控时间,并提醒孩子要注意自我把控,其实是可以做到定时定量的;同时,人对某种物质的着迷也是有倦怠期的,还对未知的内容抱有猎奇心理。
如同故事里的女孩子,有她心爱的绘本和画笔,她不会想到要别的一些电子产品,虽然她的妈妈手里就有手机,从妈妈的陪伴中,我们看到了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某件事情,亲密关系就由一种特殊的媒介建立起来了;那个小男孩,他的周围那么多人玩手机,包括他的爸爸,可是他却视而不见,唯独跟着小女孩看书绘画,可见,手机在他的日常生活太常见,但是绘本和画笔却是他难以见到的,所以他对此产生了很浓烈的兴趣。
孩子现在的样子
孩子现在的样子,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对着孩子,我们指责他什么,其实应该指责的是我们自己,因为他缺乏的就是我们缺乏的,他拥有的就是我们拥有的;我们给孩子“贴标签“,其实就是给自己“贴标签”!
“标签”就像一道紧箍咒,限制住了孩子的个性与优点。
其实,“标签”父母对孩子“贴标签”,很多时候都已经是无意识的了,一开始可能是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所在,希望孩子可能改变,但是效果不佳,后来反复念叨,就源于习惯使然,或者是见到孩子的行为,就条件反射一般地“碎碎念”。
父母本意是好的,但是一旦给孩子“标签化”,孩子的意识就会无意加固原有的行为,在他们眼里,父母已经认定了自己的不足,要改也不太可能,一旦这样了,要扭转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势必难上加难。
有些行为是由思想固化造成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行为似乎每一天都能发生。例如,写作业。“上班族”父母或是家人会要求,孩子一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如果孩子表现出来不情愿的神情,大人就会各种言语表达“你这么懒呀”,“你不听话啊”,“你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呀”!也许孩子只是偶尔这样,可是“标签”父母太强悍,很容易就给孩子定了型,孩子一开始也会反抗,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只有放弃抵抗,甚至沿着父母言语表达的方向行进。可怜的孩子,还不会区别父母的言语与想法其实是矛盾的,就按着父母贴的“标签”,固化思想,坚持了原来只是偶尔为之的行为,随之而来的是连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也变得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做了。
在被“标签化”之后的孩子,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学着父母或身边人的样子,最后成了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