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命题人》课堂实录

    《我做命题人》课堂教学实录

    ——中考考前散文复习课

                执教人:曹公奇

时间:2023年5月22日

学校: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

学生:九年级鸿鹄班


      师:同学们,咱们离中考时间还有二十多天时间了。今天和大家共同复习一下散文,在课前给大家印发了两篇散文,大家都读过了吗?

      生:读过。

      师:今天第一节课,我们先读第一篇文。我们做了这么多题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来做命题人。(板书:我做命题人)希望大家都能来做命题人,我们看一下《石崖上的枣树》。师:如果我们拿一篇文章自己会命题了,那中考题还有多难呢?

      大家都看了刘成章《石崖上的枣树》,我们现在就考虑一下,能不能从内容上、情感上、语言上等方面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哪些点可以作为考点来命题?大家稍加思考以后,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考虑一个成熟的题目,也可以看这一点从哪个角度可以来命题。

      现在很快地把这篇文章再浏览复习一下。

      好了,谁给咱们先打头炮?看看哪个点能命一个题。

      生1:我读完这篇文章后,首先发现第一段第一句话,描绘的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的石崖,我想出个题,就是关于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环境描写对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是吧?换一种说法的话,第一段,不仅仅第一句话,第一段描写的恶劣的环境那么多。在这个石崖上,没有养分、没有水,但是长了这么一个枣树。而且长的怎样?

      生1:健壮的枣树。我们一般说健壮都是水土肥沃的地方,在这么一个贫瘠的石崖上长出健壮的枣树。那么作者写这样的环境是为了什么?你这个题目如果更完整一点儿,应该是

      师: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是这样吗?你能不能简单说说有什么作用?

      生1:描写恶劣的环境,烘托出陕北的石崖上凄凉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出枣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顽强生长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师:好,这个同学后面说的是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那么贫瘠的石崖上长得那么茁壮、那么健壮的枣树。你把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自己的想法?第一段写那么贫瘠的石崖上竟然长出健壮的枣树,写这个从全文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个同学刚才说了一些,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别我一问就低头不吭声。为啥不敢举手呢?你说一下,我看你跃跃欲试。

      生2:先看第一段,就是作者先写枣树的生长环境,我觉得他写生长环境的艰苦,但是枣树生长得却蓬勃强壮,我觉得是形成一个对比。

      师:那你想,对比其实是一个反面的来衬托,用什么衬托什么?

      生2:用艰苦的生存环境衬托枣树所具有的顽强的精神品质。

      师:所以这个严格的说,应该是反衬,不是对比。对比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第一段是环境描写,岁对枣树生长环境进行了描写。很细致。两个同学都对这个题目进行来了分析。下面还有那一点可以命题?下面凡是别人说过的话题,不要再重复了。谁来说?

      生3:我也是看第一段,我看的是最后一句“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我想出一道题,赏析这个句子的赏析效果。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一句话,他觉得这句话很好,想品位、赏析一下这句话。这个题目具体你想怎么出?

      生4:句子划线。

      师:对,对句子划线,题目怎么出?

        生4:请赏析划线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师:对!划线句,就是第一段最后一句,对这句话表达效果进行赏析。你能不能从哪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给大家赏析一下?

        生4:我想从修辞手法进行赏析。比喻,把枣缀满枝叶间,比作彩色瀑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八九月间枣树的姿态,表现出对枣树的喜爱。

        师:说的也好,你把你的题写黑板上。

        这个同学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觉得很好。我们中考常出这样的题,赏析下面句子。这个同学是从比喻的角度来赏析。哪个同学再说一说,就这个句子除了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赏析角度?

        生5:我觉得可以从用词的角度。

        师:对,发现的很好,从用词角度。

        生5:首先它这儿有“缀满、压”。

        师:能不能说说具体这个用词怎么好?

        生5:“缀”有镶嵌的意思,就是这样一棵树上到处都是。“压”这个词说明枣生得多,重量比较大,把树压得很低。

        师:这个同学善于发现,他发现了两个词。一个缀满,不是说枝头上结满了果子,缀满就像镶嵌一样,一个一样那么多,表明果实繁茂。第二个压,把树枝都压得怎样,说明果实多。他找了两个动词,这两个动词用得好,特别形象,写出果实的繁茂。谁还有其他的点?我们拿一个句子,揉碎、看透。以后拿到句子还这样分析。

      我看大家习惯很好,拿笔该划的划,该记的记。想一想除了比喻和动词外,还有什么?比如色彩?比如形态?

        生6:这个句子写的枣树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说明长得非常茂盛,果实很多。压着、垂吊着,也说明形态是垂吊在山崖上,也说明长得比较健壮。

        师:这个同学说的也很好,这个句子不光有动词和比喻的修辞,还有色彩上。不全是青的枣,也不全市红的,有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色彩看起来很丰富。还有树枝的形态上,也能表现出枣的繁盛。其实这么一个句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赏析。切记,有修辞的时候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但是还可以从用词、句式这些角度赏析。后面谁还有想到句子,可以直接说?如果你是出题人这篇文章还可能考到哪里?

      生7:章写了不同的人对枣树的反应,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师:这么多人看到枣树长得那么诱人,都想摘它,包括我摸走了七八里路,最后都没成功。写这些有什么作用?一篇文章大多数都写这些,你想概括,可以先概括下。其实可以加一下,大篇幅写这个而不是写枣是为什么?

      生7:侧面突出枣的好。

      师:没有直接写枣,其实都是从侧面烘托这个枣好。你也把你的题写黑板上。文章大部分内容都在写这个内容都是在写这个。有没有发现有个句子出现好几次?就是这些人追寻枣的时候出现的好几次的句子。

      生:望枣兴叹。

      师:对,望枣兴叹。谁能把把这个意思说一说呢?表达怎样一种情绪或情感呢?谁来说一说?来,你说:,文章几个地方写这个?

      生8:……  ……应该就这两个吧。

      师:你说说这个表达效果。

      生8:写人们想摘枣却没有方法,写出了人们摘不到的无奈。侧面写枣树茂盛。

      师:茂盛?不光是茂盛,茂盛也可以摘,还有什么?

      生8:写枣树生长环境,长的石崖上,十分的高。

      师:对,望枣兴叹。那么好的枣,就是摘不到它。这儿摘不到,力气大的小伙也摘不到。那么多枣大家都摘不到。人们既对枣很感兴趣,也有摘不到的失落。后面写我们也是,我们上到山顶去,走了七八里路去山顶,结果还是够不到,悻悻而回。

      全文大多数都在写人们和我们望枣兴叹。为什么要这么写?咱们把这个作用再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谁说一说?不要怕说错,前面几个同学都说的很好。说错了,我们也可以一起探究。

        生9:为了表现出枣可望不可即,可以和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联系一下。和后文钱钟书先生说的“企慕情境”是一致的。枣难以触碰,后文写蒹葭和民歌,都是更能抒发作者的感情。

        师:这个同学说些这么多,还联系诗经、信天游民歌,最后才是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前面的望枣兴叹和悻悻而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自己表现情感主旨的感悟。而这些,表面看起来,其实是2-5段,不是直接写,实际是为了表达后面。从枣树里可望不可即的状态中中揭示一种情感。到底什么情感呢?我们后面再说?

      还有哪些角度可以命题?

      生10:文章6和7段引用《蒹葭》和信天游民歌,有什么作用?

      师:《蒹葭》你学过,你能不能说说蒹葭表达什么?用一句话。

      生10:诗人对美丽女子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情感。

        师: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学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女子,不一定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得不到。这个诗的境界和本文有什么联系?

      生10:就像文章里人们都想去吃枣,但是没有办法吃到。

        师:《蒹葭》诗意和我们看到的枣树是不是一致呢?宛在水中央,是不是可望不可即。美丽的枣这么好的枣,是不是也和伊人一样?我们只能望枣兴叹?信天游的话,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瞭见了村村瞭不见人。能看到或许能听到,但是离很远。所以其实信天游和蒹葭和这篇文章都是一致的?那作者写这个,后面到第八段,才开始引发作者的联想。你把题目也写黑板上。

      散文中引用诗歌,一定有作者用意。引用的诗歌一定和散文中所描绘的是一致的。这些民歌所创造的情景和枣树引发的情景,实际是一样的。都是可望而不可即。诗歌和文章是一致的,从文章来看,什么作用?

      生11:承上启下。

      师:后面要写什么?

      生11:抒发情感,

      师:后面要针对石崖上的枣树,要抒发的情感,自己的感悟。情感、感悟怎么来的?读蒹葭,想到的感悟。

      同学找的都很准,这些都是命题的点。好,刚才这个同学,也有想发言,来,你说。

      生12:第三段第三行。写小后生,到他瞅着枣树咒骂。这段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师:你想说的是不是第二题?就是赏析?赏析的第三段后面部分?“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那你来简单赏析一下吧。

      生12:语言动作描写,写以后生为代表的人们对枣树喜爱之情,侧面衬托出枣树的诱人,枣树给人们的诱惑力?

      师:为什么写这个呢?选这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劲儿大,扔一块儿石头上去,为啥选他,不选我这样的老年人呢?

      生12:后生本来力气就很大,说明他力气大。

      师:为了说明什么?

      生12:说明枣树可望不可即。

        师:对,这里选了个小后生,小伙子,膂力过人很大,说明枣树长的地方特别高和险,大家看着那么好的枣,却只能可望不可即,只能望枣兴叹。这个同学也说了这个句子后面“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是不是也可以赏析?谁来说一下?

      生13:这句用拟人的修辞,将枣树人格化,“三摇”写枣树被小伙子狠力击打后,却只落下很少的两三颗枣子的状态,体现出人对枣树很感兴趣和喜爱。

        师:这个同学说一下,他说的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4:“气急败坏”就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拟人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4:长在险峻山崖上,难以被摘到。

        师:这个句子的赏析,肯定是拟人的手法,两个同学都说了拟人手法,互相补充。拟人表现枣树在悬崖高处,难以被摘到。其实还是为了表现生长的环境,而它蓬勃、健壮,说难以被摘到。除了这个题,还有吗?

      生15:石崖上的枣树,题目的作用。

      师:石崖上的枣树,这个题目,都有什么作用。

      生15:写出说明对象。交代生长环境,吸引阅读兴趣,为文章续写生命的顽强。

        师:他说了三点。先把你题目写黑板上。第一,写作对象;第二点明环境;第三情感。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往身处在探究一下。今年陕西中考有所变化。变化就是最后一道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可能是探究题,是分层赋分。你比如说,这个同学已经说了三层。比如说你答出说明对象是枣,可以得1分;不仅答出写作对象,还写了环境,得2分;还写出了情感,得3分。那咱们 现在能不能从文章的主旨情感层面去考虑,能不能更深一层探讨他作用,或者意蕴、想它的含义,谁能出个题?

      生16:这篇文章被某报刊选为“敬畏生命”专刊,请结合文章内容与情感及钱钟书说的“企慕情景”等方面说明理由。

      师:这个同学还设置了情境,这题出的多好。不但设置了情境,还从最后的“企慕情境”来说。你把题写黑板上。

      我看今天谁还没有说话?你们不命题,就是想回答,是吗?

      生17:……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了,但是广播响着,大家可能听得不是很清楚。咱们继续说,说完后,我来总结。

      生18:……

      师:你能不能说说“企慕情景”什么意思?

      生18:……

      师:“企慕”你说得对着,就是对美好情景的的追求。作者写这个枣树。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生19: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得不到,但是我们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

      师:说的很好。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也许追不到,过程很美好,文章怎么说的?

      生19: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师: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作者的感悟是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情感呢?就这个问题,你再说一说。

      生20:这篇文章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事物可遇不可求。美好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体验,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和……

        师:感受到体验和情景,是吗?这几个同学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都做了探究。实际上,从《蒹葭》和民歌中看到,和我们看到枣树上的情景一样。所以我忽然感受到“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和钱钟书说的一样,美好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完全得到,但是美好的东西是存在的。我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追求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就是浪漫情怀,就是美学的情景。这个是作者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文章主旨。

      最后这个题命的好,如果把这个题做为探究题。如果你只回答内容,就一层,得一分;你还答到不仅内容这样,还有环境,得2分;你再答让人感到敬畏生命,得3分;还可以再深一层,写到主旨情感上,这么美好的东西在向往、追求,虽然没有追求到,但是过程就给人美的境界,一种浪漫情怀。就得满分。分层赋分就是这样。

        这是陕西今年中考变化的一个主要的点。我们要学会从一篇文章中挖掘命题点,去分析他。那他命出的题,还有什么不会做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7,966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170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909评论 0 32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959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851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583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56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9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78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892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719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501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57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1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003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211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