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度庐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电影《卧虎藏龙》,大家一定都知道,其实电影《卧虎藏龙》是作家王度庐的代表作。长久以来,在武侠小说家里,虽然普通读者对王度庐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新派大侠古龙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在海外,美国的《侨报》90年代初就连载过王度庐的小说。然而,直到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问世,才真正使王氏作品光芒再现。
王度庐原名王葆祥(后改名葆翔),出生于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登基那年(1909年),北京地安门一王姓的贫困旗人家庭添了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葆祥,字霄羽,“度庐”是其写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也就是这一年,清廷废除了八旗俸禄制。霄羽的父亲在清宫一个管理车轿的机构当职员,这个机构当是内务府的“上驷院”,虽有部分薪金可领,但生计毕竟日渐艰难。1916年父亲病故后,家境更趋拮据。家中生计全靠母亲及姊姊替人帮佣维持,自己十二岁起,也开始在外赚钱谋生,学业则一直断断续续,全凭自己苦修,靠自学而成材的,同时自小的困苦环境,也间接造成日后在作品上的悲剧观点。
1941年《卧虎藏龙》在《青岛新民报》连载,连载时名为《卧虎藏龙传》,题中暗藏主人公罗小虎和玉娇龙之名。玉娇龙为九门提督之女,虽爱罗小虎,但为维护父兄官誉,不得不嫁丑翰林鲁君佩。玉娇龙、鲁君佩大喜之日罗小虎上门闹婚,玉娇龙出走,倚仗盗来的青冥剑之利横行江湖;又因盗“九华秘籍”而受制于女贼耿六娘,为此遭李慕白、俞秀莲等“侠义道”的围攻;后来得知母死家败,借机巧施跳崖之计,遁迹后与罗小虎相见,但又碍于封建门第观念,认为侯门之女终究不能委身盗匪,遂于一夜温存之后,仍然孤剑单骑,远走大漠。
电影的主人翁是玉娇龙,她是刁蛮任性、为所欲为的侯门之女,又是敢爱敢恨、豪情万丈的江湖女侠。她既具争强好胜的叛逆性格,不服输不信邪,所以敢于盗剑,敢于向俞秀莲挑战;却又冲不破传统名教观念的束缚,不敢“败坏门风”,只能怀着一颗破碎之心黯然离开,她那官家大小姐的身份恰是她心头无形的桎梏,这样重情重义的侠义女子,为故事增添不少传奇色彩。
但是真正出彩的是李慕白和俞秀莲的侠情。李慕白和俞秀莲很早就暗生情愫,成为知己。但是后来李慕白知道了,原来俞秀莲从小就和孟思昭定了娃娃亲。于是李慕白割舍自己的爱情,亲自将俞秀莲送到孟思昭家中。如果这个孟思昭是坏人,李慕白直接把他杀了完事,可偏偏孟思昭也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孟思昭知道俞秀莲与李慕白之间的感情后,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你们既然两厢情愿、两情相许的爱人,我要横插一杠也不地道。于是孟思昭想退出,但是碍于面子,直接告诉李慕白自己退出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孟思昭在一次拼杀之中故意牺牲自己,来成全俞秀莲和李慕白的爱情。李慕白和俞秀莲一开始是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孟思昭,到孟思昭用一死来成全李慕白和俞秀莲他们两人。三个人都是具有侠义精神,他们的感情也就是侠义之情。电影的悲剧在于,孟思昭的这种做法,最后让俞秀莲进退两难,也让李慕白难以自处。李慕白和俞秀莲以兄妹相称,始终没能越过他们对孟思昭的感激与尊重,他们之间的感情陷入僵局。
在人生诸多的选择之中,情与义的困境最难让人选择,情与义的困境之中,李慕白、俞秀莲和孟思昭自始至终都没有逾越义这条鸿沟。在武侠小说中对于大侠描述,也许义永远是最重视的人生选择。宁可保持生命的孤独寂寞和特立独行,也不能愧对于苍天大地。这正式王度庐对李慕白和俞秀莲爱情最好的诠释。
在武侠小说写作中他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共称“北派五大家” 。王度庐不擅长写武打,但细加品味,掩卷深思,他们的身影却都活生生、血淋淋地,泣诉江湖儿女生命的悲情、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王度庐的语言朴拙,他的小说妙笔时出,行文幽默,常得意境之美。
对于从小做着武侠梦,但又向来以文艺片见长的李安,文人气息重、传统意味浓的王度庐作品恰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李安在拍电影《卧虎藏龙》时说,他最欣赏作者的传统手法,对中国古典社会文化充满怀旧味道,某种程度上,它十分写实,没有哗众取宠,没有离经叛道,而且女角的设计尤其突出,还有一个悲剧结局,两者都是武侠片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