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双标事件——定位视角这么看


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天“双标”事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来似有人人喊打海天味业的架势,天杀的海天,怎么能国内与国外区别对待呢?国人就低人一等吗?

二来似有千禾味业立马要超过海天味业的架势。你看看千禾酱油,零添加,快起来,干倒海天指日可待。

三来不少公关与舆情处理专家讨论海天的公关应该如何更好应对,看出了海天的不专业,应对的不恰当。

......


就海天双标事件,今天DDTV电视台特地派人采访智勇老师,听听他对此事的看法。

问(小白):智勇老师,您好!非常高兴在“刘智勇聊战略”公众号认识您,我是DDTV电视台小白,您注意到最近的海天双标事件了吗?

(智勇老师:您好!我注意到了这个事件。

智勇老师,您怎么看呢?

智勇老师作为一个经营派出身的定位咨询师,结合当前的信息(海天底气很足,符合国标,不触及违法违规问题),我可以谈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双标事件对海天味业不是灭顶之灾、②双标事件给予海天的警示、③双标事件给予其它企业的启示。

为什么?您展开说说!

(智勇老师:好的。


一、双标事件对海天味业不是灭顶之灾


1.双标问题不是食品行业特有,很多行业都一直存在

笔者原来待的钢铁行业,以钢管为例。

出口的钢管,无论宝钢、华菱钢管、天津钢管、常宝钢管、大特钢,遵循的主要是API标准(美国石油协会)。

非出口的钢管,主要是依据国标。

出口的钢管利润比国内的很多时候都要高(更多时候是高得多得多),其中一些订单还有第三方监造,这就对整个交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出口的钢管,无论是原料准备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都格外上心,特别对包装物料、吊装工具要求都高很多。

在很多行业,国外某些国家起步早,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国内企业作为后来者,就必须以国外标准为标准生产交付,否则就没有市场。

而国内企业的整体实力并不能很好满足或者达到国外某些国家的标准,所以国内标准制定者(其实也是一个团队)要考虑整个产业发展阶段和照顾到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准,会使得标准低于国外标准。

所以双标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存在,也是很多行业存在的事实。

海天只是摆出了食品行业的事实,作为企业他们也感到很委屈。他们若具备较好的公关能力,那么平息公众情绪会做得好得多。

不管怎么说,只要海天不违法违规,作为多行业的长期既存事实,此次事件对海天来说不是灭顶之灾,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是发展的新契机。

2.海天国外实际销量极低,国外高标其实就是装个逼,绝对主阵地在国内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2021年全国所有的酱油企业共出口酱油18.34万吨。

根据海天味业2021年年报,2021年酱油产销量分别为265万吨、266万吨,

就算18.34万吨全部为海天味业生产的(实际不可能),也只占销量的6.9%,这说明出口那一块就是打个知名度,暂时不要当真。

既然是打知名度,那么出口日本的酱油标准弄得比国内的酱油标准高一些就不足为奇了。这相当于在新市场打一个认知型产品。其实就是装个逼。

3.“双标事件对千禾酱油是天赐良机,千禾将赶上海天”那是吹牛吹过头

海天味业2021年总营收250亿元,扣非利润64.3亿元,酱油产销量分别为265万吨、266万吨。

千禾味业2021年总营收19.25亿元,扣非利润2.18亿元,酱油产销量分别为27.5万吨、26.4万吨。

对比分析发现,千禾味业各项指标连海天味业11%都不到,千禾味业要赶上海天味业,难度不言自明。

要说心智资源,海天酱油早已经是大家心智中的第一。千禾只是个快速的奔跑着而已。

4.双标事件所反映海天味业质量不行,那么其它酱油品牌更难扛大旗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酱油行业非常分散,当前海天味业在酱油行业中占比15%,为行业内绝对老大。若海天的质量不行的话,那么图中占比78%的其它更令人担心。

所以说,双标事件对海天味业不是灭顶之灾,这次事件与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性质完全不同海天恰恰可通过这个事件修复一些小bug。


二、双标事件给予海天的警示


1.避开肥肉型增长陷

邓德隆先生常讲三种增长:肌肉型增长(冲着品牌定位来的用户);肥肉型增(脱离品牌定位,非定位的客户);肿瘤型增长(破坏品牌定位,取消品牌定位的客户)。企业一定要识别出这三种增长,不要以为所有的增长都是好的,用户涨了就是好的。用户涨快,销售增长快,当然是好事。

当前海天主业非常明显(酱油),但是进行了相关多元化(肥肉型增长已然存在),而且都是以海天这一品牌名进行多品类经营,存在不当品牌延伸,没有出现多品牌布局。

本次双标事件从风险的一面给了海天警示,海天用一个品牌名覆盖旗下几乎所有品类,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做法危害很大。后期海天完全可以启动多个品牌,规避风险,形成多品牌协同发展。

海天味业坚持主业,坚持调味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在调味品行业内实施相关多元化,产品涵盖酱油、蚝油、酱、醋、鸡精、味精、料酒等调味品。多年来公司调味品的产销量及收入连续多年名列行业第一,其中酱油、调味酱和蚝油、料酒、醋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2021年海天味业年报


2.避开资本和个人利益触发的增长陷阱

特劳特说:“增长的欲望是许多企业走上歧途的核心原因。增长只是正确行事的副产品,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实际上,增长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背后的罪魁祸首。”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华尔街友好人士往往会搭建滋生麻烦的温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增长,但这种增长不是为了应对变化,而是为了提升股价,容易让企业陷入伪增长的怪圈不能自拔,严重破坏品牌定位。

首席执行官们追求增长是为了保住乌纱帽和更多的报酬;资本市场经纪人追求增长是为了保住名声和更多的薪水。

——特劳特《重新定位》

作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相关人士存在为了提升股价而让企业偏离正常增长的可能性,职业经理人有为了保住乌纱帽和更多的报酬而盲目扩张的动力,这些行为和目的都极大损害品牌定位,所以海天也需要避开此类增长陷阱。

3. 防御高度聚焦专家型品牌的攻击

海天味业规模虽然居全国之首,如果海天不重视聚焦,继续品牌延伸,那么一些专家型品牌(如千禾味业)很可能在单点突破,若有一个又一个单点被突破,那么海天味业被撕裂的局面就可能出现。所以海天味业并不是没有潜在危机,只是对手暂时不太强大而已。


三、双标事件给予其它企业的启示


1.避开增长的陷阱

“增长”是老板们、CEO们关心的主要指标,有的甚至喊出了“一切为了增长、为了一切增长、为了增长的一切”,也有的培训咨询机构打出“十倍增长”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俊遮百丑”,有了增长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底气,股东满意、职业经理人满意、员工满意、队伍好带……但作为企业掌舵人一定要清楚,坚决去除肿瘤型增长、减少肥胖型增长,多进行肌肉型增长才是长期经营之道。而肌肉型增长的实质就是用品牌定位去统领企业的经营,赚冲着品牌定位来的用户的钱,而不是什么钱都赚。

2.围绕单品牌单品类聚焦打透

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小而全现象比较明显,总希望鸡蛋多放几个篮子,殊不知,这对掌舵人的精力聚焦、对运营能力是极大考验。

若一个品牌对应一个品类都没有经营好,恰恰说明经营的内在逻辑和管理模型还存在问题,此时要做的就是先理清一个品类的经营重点、难点和行动的着力点。过了这一关,将单一品类做成顾客心智中的第一后,才考虑第二品牌的事情。

当你储存的木柴不能烧开两个炉灶的水时那就先烧开一个再说,两个炉灶烧至90度没柴了,那就前功尽弃,大家都懂,90度的水不是开水,都不合格。

所以中小企业聚焦打透、不贪大求全才是上策。

3.多个品类就启用多个品牌去经营

若经营能力已经经过考验的公司(即将某一品牌已经做成占领顾客心智第一)经营多个品类时,尽量减少品牌延伸,启用多个品牌经营,既是对接顾客心智的需要,也是规避风险的需要。

当某一品牌出了状况,不至于波及公司旗下的所有品类。


四、结束语


问(小白):好的。谢谢智勇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您能不能用几句话再总结一下。

答(智勇老师):好的。

1.海天双标事件虽然公关做得不好,但不会是灭顶之灾,让海天知道并修复自身经营当中的BUG,能走得更远

2.海天双标事件暴露海天的品牌战略定位存在的不足,品牌延伸、风险覆盖各个品类,这不是优秀企业的做法,这方面可以学习宝洁、学习可口可乐。

3.海天双标事件启发我们企业经营者全方位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品牌定位意识和执行能力,避开增长陷阱、围绕单品打透、具备多品类经营能力就多品牌去经营而不是品牌延伸去经营,这是非常重要的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