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论证方法解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举例论证:梁惠王用“河内凶”和“河东凶”自己的做法来论证“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观点。
对比论证:梁惠王拿“寡人之于国也”和“邻国之政”对比,拿“寡人之民不加多”和“邻国之民不加少”对比,提出自己的疑问。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论证:孟子用战争设喻,给梁惠王讲道理,以战败后逃跑“五十步”喻指梁惠王的治国之道,以战败后逃跑一“百步”喻指“邻国之政”,形象生动又委婉曲折地告诉梁惠王,梁国的治国之道和邻国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程度上不一样罢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道理分析论证:先分别列举“不违农时”“粗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种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指出其带来的必然结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再指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让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凭借,最后指出,这就是“王道之始”。由分到总,层层归纳分析,逻辑严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道理分析论证:和上一段的分析论证方法一样,先分别列举“树之以桑”“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三种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必然结果“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无饥”,再加上反复给百姓讲“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最后归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就可以称王。论证思路由分到总,层层归纳分析,逻辑严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对比论证: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浪费、百姓处境艰难甚至饿死途中的社会现象。
类比论证:用“刺人”却归罪于“兵”,类比饿死了百姓却归罪于“岁”,说理透彻,引发思考。
问答形式:整篇以问答形式展开,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详略得当,逻辑严密。
层层推进:后三段结尾处“王道之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推进,借孟子的论证分析给梁惠王讲解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又回答了梁惠王开篇提出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
总之,《国人之于国也》是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古人的智慧。
这里,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对这篇文章做了简析,期望大家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之上,积累一些鉴赏术语,区分一些论证方法,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有所借鉴。
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留言指出,还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