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既然有粉丝朋友命题作文来了,小编就整理一下网络上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描述
速成林紫檀和小叶紫檀的区别?这个问题稍微有点错误,准确提法应为速成林紫檀和老料紫檀的区别?因为我们的前提是不管是速成的还是老的都应该是小叶紫檀,那些用大叶紫檀冒充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那些拆房子板凳的老料我们也默认为他们是用野生林的木材制作的。
名词定义
1小叶紫檀老料
紫檀老料是指野生自然生长的,通常长在山地或者湿地,成材时间相对比较长的紫檀野生林。老料有三个要素:一是野生成长;二是长在山地;三是成材时间较长。一般成材时间是几百年到上千年
2速生林紫檀
很多人说速生林这个概念不成立,说是没见过什么速生林,是商家为了凸显自己的货好而打造的一个“虚假敌人”,让买家更容易相信自己。
其实看了这么多帖子,我基本上可以认为所谓速生林就是人工林,因为人工林的成材时间比野生的天然林会短很多,相比野生的就是速生。
紫檀人工林是一般是指人工繁殖栽培的、通常长在肥沃的平地、成材时间相对较短的紫檀人工林。新料有三个要素:一是人工栽培;二是长在平地;三是成材时间较短。一般成材时间是几十年到上百年。
商家:那么请问30年前的1980年代印度的先知们就知道21世纪的中国人都爱玩小叶紫檀吗?他们就开始培育了?
小编:这个是伪命题,中国进口红木的历史是从明朝开始的。紫檀木本身给人一种古朴静穆的感觉,用其制作的家具这种坚实、厚重、耐用的特性正符合了明清皇家和达官显贵们期望江山永固富贵长存的意愿。从明朝到民国经过几百年的砍伐和收购,在民国时候紫檀已经很稀缺了。印度原产地迈索尔的紫檀天然林已经所剩无几,国家统治阶级和当地的民众早已经发现紫檀木是换钱的上好物品,于是就进行了人工引种的开发,对成活的人工引种数定期进行护理。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动荡,对紫檀木的需求几乎为零),到了20世纪末,早先最初引种的人工林已经初步长成,印度迈索尔的紫檀树林的数量和面积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即便如此,印度政府也早已认识到紫檀为濒危物种,与象牙、檀香木一样禁止贸易并选择适宜地点继续扩大人工种植,定期施肥护理。
那么问题来了:区别在哪里?
我想大家都知道小时候看树的年轮,老师就会说年轮密的年份证明当年天气不好雨水和养分少,年轮疏的年份证明雨水和养分充沛。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这两种料的区别了。
1
速生林。紫檀生长的环境趋于平缓地区,宜于储存养分,营养相对肥沃,水分相对充足,所以,紫檀树生长条件优越,生长速度较快,导致棕眼较大,油性差,密度较低,牛毛纹也短。
现在之所以“速生林”越来越多,“新料”越来越不再“十檀九空”,好像紫檀随处可见,其实不然,这里面蕴藏了巨大的危机,随着我们的砍伐越来越多,贪欲越来越旺,乱砍乱伐的火焰越烧越大。原来我们只砍伐生长年代久的老紫檀树作为建房或者家具的需要,所以,原来看到的经常是生长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紫檀老料,而现在是大小通吃,不论老的、小的都砍伐下来,就成了现在老料、新料混杂市场的局面。
2
野生林。生长在原始森林里,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过程,树木切切实实的,根深蒂固的生长在土壤中,经历风雨雷电,不折不腐,物竞天择,历经千百年,最终成材,被我们物尽其用。“老料”的棕眼小,油性大,不易裂,手感更细腻,感觉更致密,看上去像玉石般光滑,触及犹玉石般润泽。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分区我的小叶紫檀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的?
一、看密度
因为新料大多数是平地林的原因,所以新料在被砍伐的时候还没有能够将自己获取的无机物完整的变成有机物,其中所含的各种成分比重也都很不协调。所以大多数紫檀新料的密度都不如紫檀老料的密度高。
二、看表面
紫檀新料的表面一般比较干涩,缺乏油性,而且牛毛纹的间隔比较大,纹理略粗糙。紫檀老料的表面油性十分的好,牛毛纹都比较细腻而且明显。
三、看颜色
很多人把紫檀的颜色深浅作为新老料的判断是不对的,颜色深浅是木料氧化的时间长短问题,还有紫檀木料经过光照后就容易发黑。那么,从颜色看基本上无法判断新老料。如果都是颜色发黑的话,那么,老料颜色发深发透亮,有深邃感;新料颜色更发黑,发柴,有木炭的感觉。
四、看棕眼
棕眼就是树木的血管,老料筛管很细,而且开出料子后由于放性的原因很多原本很小的棕眼再次缩水闭合,形成特有的黑色线条,这也是老料的一大特色因为生长环境好,而新料营养丰富,所以不具备这种特征。
五、看花纹
小叶紫檀的新料的花纹同年轮一样比较有规律,多数有粗细均等的直纹,或者生成较规律的一圈圈环形纹。而相对成材时间较长的老料其木质呈现暗红色,较深色的花纹则多以不规则的、粗细不等,有直纹、有小卷曲圈、牛毛纹、花纹千变万化耐人寻味。
结语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有点感觉了吧,去试着挑选一串小叶紫檀手串盘玩吧。切记:看密度,看油性,看棕眼是最重要的!
PS:下图两个手串,你会选左边的还是右边的呢?欢迎交流,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