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正值霜降,日子一切如常。我推着手推车走在复兴路的非机动车道上,虽步履匆促,神色却安祥。路边是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树木,狭长的叶子红黄驳杂,有风吹过,轻舞飞扬。我迎着萧瑟的秋风,踏着缤纷的落叶,品味着阑珊的秋意,感受着季节的炎凉。
就在午饭前,我在服装大厦北门口的福宁街上偶遇了师范时的同桌老陈。他正开着车以蜗牛的速度在车流人海间前进,一张大脸透过摇下的车窗向我投之以微笑,口中说着“你胖了。”我正要去与他相反的方向送货,无意中遇见他,没有惊讶,只是平静地问他,来干啥?然后说着有时间打电话给你彼此擦肩而过。
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真正实现了古人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互通互联,因此现代人少了许多古人“有朋自远方来"的惊喜。
此时此刻,看着满地的落叶,联系起偶遇的同学,杜甫的那句“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油然出现在脑海。这句诗被我反复咀嚼品味之后,一个问题冒了出来,他说花径不曾缘客扫,那么这一回到底扫没扫呢?
哈哈,说了这么半天,终于扯到正题儿了。咱们还是看看老杜的原诗吧,这首诗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公元761年的春天,五十岁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喜崔明府相过”(作者自注)所作。就是说因为姓崔的县令前来拜访他,所以作者为客人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下面咱们分析一下每句诗所表达的意思。首联是说自己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新建不久的草堂,门前门后都能看到溪水,只不过因为远离闹市僻居荒郊所以人迹罕至,只有鸥鸟因为要到水边觅食才会每天都来。颔联是说庭院里两边长满花草的小径还从来不曾因为要有客人来访而专门打扫过,篷草编织的院门直到今天为了迎接您才大摆四开。颈联是说这里离商品市场太远,不方便去备办菜品,而手头上现有的食材很难兼顾各种口味,只能是因陋就简有啥上啥了。而家里条件有限,没有新酿的好酒待客,也只得勉强喝那陈年之酒了。尾联说如果您崔县令不介意隔壁的老头儿乡野村夫的身份,我可以隔着篱笆把他叫过来跟您对饮,以便把剩下的酒喝干,以尽酒兴。看样子作者的酒量和客人相比小了些,要找邻居陪酒。
花径不曾缘客扫,说的是院中小径还没有因为有客人来所以专门打扫过,之所以这样,不是作者太懒不愿意扫院子,也不是因为以前来的客人级别不如崔县令高所以没能受到礼遇,而是因为这是新居,还没有接待过客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古人居家之常识,所以花径应当每天都清扫一次,若是知道有客人来访,就会在清扫时格外下些工夫。以前不曾因为有客来访而扫花径,如今崔县令来访,事先县令的亲随干办仆役牙差不可能不提前跟作者打招呼,所以这次应该是专门清扫了花径,也正是因为清扫了作者才会特意提起。
清扫花径和大开篷门是并列关系,但前句用了否定句式所以容易引起误会,后句用了肯定句式所以不容置疑。如果把两句的句式互换一下,意思不变,误会也没了。咋换?“花径今始为君扫,篷门不曾缘客开”是也。你看,客人都喝上了,你总不会问一句,篷门到底开没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