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作和休息,我最近经常感觉累,每天下班就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做,但很多时候躺下来休息,又觉得没做完的工作在大脑中盘旋,其实也休息不好,可能,真的方向有点不对,对大脑最好的休息是换个方向来思考,去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最近阅读了一篇文章,觉得挺有感触的,就是这么个道理,分享给大家。
得多去主动休息,而不是被动休息。
主动休息第一原则:交替工作。主动掌控工作和休息的节奏。一个良好的做法,一定是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休息,转换思绪,恢复精力,再继续集中精力工作。也就是小步快跑,少量多次的冲刺策略。一个简单的建议是:每半小时到一小时要有一个小的休息,起码15分钟;每一个上午和下午要有一个大的休息(不包含午休),起码半小时。这样可以充分恢复精力,为大脑松绑。
主动休息第二条原则:动脑休息。是采用中低耗能的模式,去做一些跟日常工作不同的事情,激活大脑不同的运转模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比如:工作间隙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可以有效缓解疲惫,提高生产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挑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美食、旅行……的纪录片,一点点看,慢慢看,补充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同时还能得到放松。
主动休息第三条原则:黄金时间。如果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可以通过交替工作和动脑休息,使得我们的精力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状态良好,那么晚上我们做点什么好呢?可以把它当成生活的后花园。一旦你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又或者面临压力、焦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暂时忘记烦恼的地方,让你重新找回快乐?那么,为什么强调要动脑或动手呢?因为只有具备一定门槛,需要付出脑力去思考、认真对待,你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从做这些事情里面获得创造的幸福感和乐趣。一旦你相信这一点,并让自己投入脑力进去,你就会感到:每一天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这种充实感,以及创造的乐趣,就是对抗生活的繁琐、无常和枯燥的最好的武器。
主动休息第四条原则:设定边界。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不存在把事情做完就好了,我们应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追求平衡、舒适和可持续。别人的事情是别人自己的课题,不是你的,不需要过度担责,要学会课题分离。我们每天会有非常多的琐事要处理,工作上,比如回邮件、回消息、写报告、写日志;家庭上,比如买东西、带孩子、做家务……。尽量不要让这些事情占据我们每天的休息时间和空余时间,而是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时间黑洞里面,让自己不知不觉把大量时间丢进去,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避免这些琐碎残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占据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后台持续不断地耗能。所以,平时可以跟需要合作的人尽量沟通你的习惯、模式和工作节奏,想办法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避免过度去迁就别人。
有句话是,成功的人都睡得少,大部分人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睡得太多。虽然有点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多去让大脑主动休息,高效工作,让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