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问某句“王阳明说的话”出自哪里及怎么理解,然而这句话并不是王阳明说的。这句话说的是“知行”,但是一来说知行不是王阳明的专利,二来对知行的看法有很多种,其中不少看上去相似却意思大有不同。假名言、名言张冠李戴也常见。还有些假名言被广泛引用,这个名人的某些言论往往少被提及的情况。比如王阳明说的知行,人们一般熟悉《传习录》上相关的名言,其实除了《传习录》,王阳明在书信或别的文章中也有不少关于“知行”的代表性言论,这是今天小编要分享的主题。
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与陆原静》
《易》曰:“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合一也。若后世致知之说,止说得一知字,不曾说得致字,此知行所以二也。
——《与顾惟贤》
(注:王阳明理论上把《大学》所讲“致知”的“知”和《尚书》、《左传》所讲“知行”的“知”结合起来,工夫上强调“致”。)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
——《与马子莘》
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
——《与陆清伯书》
(注:王阳明把“知”解释为“良知”,把良知视为唯一的知,把“致良知”视为唯一的学问。)
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
——《书朱守谐卷》
(注意:同心 顽固的89年 提出“随处若水”一词,恰好总结这句话。随处若水,是湛若水的名字与其学术宗旨的结合。)
《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
——《悟真录》
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
不知古今事变从何处出?若从良知流出,致知焉尽之矣。
——《传习录拾遗》
(注:王阳明把“致知”集中在人情事变、道德之理范畴,认为致知是追求“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