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农历大年初一,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新的一年从早上的鞭炮声中开启。
昨晚的除夕夜,在婆婆家吃完年夜饭,又把年初一早上的饺子包好,放上一挂小鞭,驱赶了“年”这个怪兽,我们才走。
临走时,婆婆让我们今早七点回家,年初一的早上,这里有迎接灶王爷回来敬天的仪式。
这里的风俗是,腊月二十四辞灶,把灶王爷送到天宫,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今年在凡间的工作。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儿多美言几句。于是,百姓在这一天,洒扫庭厨,烧纸焚香,鸡、鱼、猪肉和糕点好生供奉,鞭炮齐鸣把他送走。
有关灶王爷的记忆,在我小时印象深刻。每到年集,年画的市场里,最火爆就是灶王爷的画像,家家必买。
记得,那时很穷,冬天都是在炕上取暖。一口大锅灶连接一个大炕, 常年的烟熏火燎,墙壁黑乎乎的。过年时,唯有灶台前那张灶王爷的年画最醒目。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煤气、天燃气和各种家电走进家家户户。用土垒起的灶台已不多见,更不要说过年买灶王爷画来贴。
但,在我们这儿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灶台依旧在。
每年腊月的辞灶,正月初一的接灶,他们仪式感依然满满,带着虔诚表情,祭拜灶王爷和天神。
婆婆家有个烧柴火的锅灶,公公依然沿袭古老的习俗,每年都会去集上买一张灶王爷的年画,贴在灶台前。
灶王爷的画像两边,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在院子中央摆上供桌,供桌上有各种点心水果,还有刚刚从烧柴火的大铁锅里,盛出热气腾腾的汤圆和水饺,共放三碗。
供桌上的供品就位,供桌前公公会点燃早已放好的一堆芝麻杆,把火纸点燃,我们站在旁边,看着燃烧的火焰,噼里啪啦,火烟四起,站在那儿的我们,都很静默。
新年第一天,所有的仪式都有寓意,所有的寓意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希冀。
这时婆婆会拿一张火纸,来到厨房的灶台前,让其燃尽。我们在院子供桌前磕完头,又来到厨房,给灶王爷磕。
自此,接灶仪式结束,我们才能吃新年的第一顿早餐:水饺和汤圆,代表着团聚和圆满。
今早,我们六点多起床,简单洗漱,开车往老家走。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很少,只有不多的车辆在行驶。
路上,太阳还没升起,东方的远黛青山,被红色的晨光晕染,朦胧富有诗意,很美。
来到婆婆家,公公正在烧柴火锅,婆婆在下水饺和汤圆,我赶紧把活接过来。
按照每年的祭祀流程,最后,又放上一挂小鞭,庆祝灶老爷的回归。
刚吃完早饭,家里来人拜年。一个上午,客厅和走廊,人来了,又走了,认识的,不认识的,凡是一个大家族的,都会来坐坐。
儿子下午二点十四的火车,我们没有继续在老家接待前来拜年的族中人,十二点就回了县城。
下午,火车站,大姑姐家的外甥带着媳妇孩子也去了。
原来,他们要和我们一起回老家。原因是买了许多烟花,县城禁放,只能回老家放。
晚间,饭后,孩子们去村南头空旷的地方,那里有条河,放起了烟花。
我把碗筷洗好,卫生打扫完,和婆婆一起,去看烟花秀。
只是我们过去得有点晚,他们的燃放已经接近尾声。
其实买的烟花还有许多,是公公太过小心,担心天干物燥,引起不必要麻烦,只放了一小部分。
从婆婆家再次回到家中,已经七点半。儿子把捎来的东西整理好,给我们捎来的,再和我讲解一番。
儿子每次回家,我们的程序都是一样,总是要熬到深夜。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说着话,直到十一二点。
今晚,又是如此。此刻,写完以上的文字,已经凌晨十二点多。
新年的第一天,睡得有点晚,但依然要说,大年初一,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