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下半年是我看书密度最高的一段时间,从七月份开始到年底,居然看了42本书,我自己都有点震惊了。
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浮躁的人,总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但真的,看书能让自己静下来了。
总结九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1. 要看书就得断网
一个好久没有读书的人,一个一篇3000字左右的公众号的文章都看不下去的人,一个天天拿着手机只能看看小视频,要让他看完一本书,这个难度跨越真的有点大。
这是真的,之前下班一回来,很自然的把电脑打开,刷刷论坛、微博,看个小视频啥的,一下子时间就过去两三个小时了。
我其实也快堕落到这个地步,烦躁的心态根本没有耐心去读去啃一本书,而且如果这还是一本外国名著,看着就想打瞌睡。
看书没进去的话,不想看却还去看这是一种煎熬,你们都懂的。
但转折机会来了,我的网络到期了……
考虑了好久,我终于放弃续网,然后回家也没事干,那总得找事做呗,然后就开始看书了……
2. 能写书的人脑袋基本不笨
我是自己开始尝试着写一些东西的时候,才发现写作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虽说写字这件事谁都会,但要把自己的内心的思维活动准确的表达出来其实并不简单。
好多人有个幻觉,就是看到一篇文章写到自己的心声了,感觉就是自己想要说的,好像是别人把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我听过好多人这样子说过。
当自己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脑袋的想法乱七八糟,要理顺都很困难,更谈何把他们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其实书都是聪明人写的,书里面记载的其实就是聪明人的思想,看书就是把聪明人的思想全部吸收过来,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 想要看书必须要放弃其它事情
在你没看书的时候,可能还可以打打麻将,可以去健身,可以追剧,可以打球,你可以做很多你想做的事情。
但如果你要选择读书的话,那么,没办法,你还要学会享受孤独。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有些人如果一天不让他出去浪,那么他可能会疯的,这是真的。
4.看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
我们中国人总把读书看得非常高,比如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但读书这件事在国外其实就是一种娱乐活动,和打球、上网、看电影等活动一样,也就是打发时间的一件事。
千万不要有一种我读了很多书,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因为,当你自己还很穷的时候,还到处和人吹嘘自己读了很多书的时候,大家只会觉得你这人脑袋有问题。
5. 与其自己瞎想,不如参考前人的思考
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困扰我的问题,前人基本都思考过,我自己摸滚带爬才得到的“感悟”,别人老早就已经写过了,而且给出的解决方案,比自己想到的要好得多,比如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七年》这本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6. 读书读完不是目的,想方设法致用才是目的
刷阅读量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垃圾书看一大堆,然后把自己的脑袋搞成乱七八糟,价值观错乱,这很不值得。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读书要学以致用,可是可能是教育的缘故,我们大部分人一想到读书的用途,只是考试。
那出来社会的人,已经没有考试反馈怎么办呢?
我的经验是可以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参考书评或者其它。
自己制造反馈,一些并不好“用”的,可以尝试写下读后感。
7. 把看书这件事搞成稀缺
当我们期待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充满热情,兴趣高涨,充满希望。
如果一件事情是单调乏味的,非常无聊,比如看书这件被大部分人觉得是无聊的事,那有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变得让人期待呢?答案就是把这件事变成稀缺。
记得小时候,我那个村根本没有书店,有个小伙伴搞到了一本葫芦娃的连环画本,那本画本我看了不下十遍。关键那时候根本没有书可以看好不。
已经长大的人有没有什么方法制造稀缺呢?
分享一个方法,专门找别人看不了的书。
8.好的书真的值得看好几遍
很多人说有些书就是看不懂,其实可以试一试把这本书看个10遍……好的书真的是常看常新
9. 重点推荐一个app——阅记
因为这个app,去年多看了20多本书。
这个app 主要功能就是可以记录阅读进度,当看到进度条不断靠近终点,是会出现一种成就感的,大家可以试一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