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舞台,那么相对来说,每个人不是演员,就是观众,不是接受掌声,就是为他人鼓掌。
人之所以鼓掌,大多无非是因为喜爱,赞赏,感动,鼓励,所以我们为可爱的孩子鼓掌,为精彩的表演鼓掌,为感人的演讲鼓掌,为振作他人或自己的精神鼓掌,这样的鼓掌多是发自内心的。
当然也有例行公事的或条件反射的鼓掌,比如有的领导在讲话开场白时提高声调说:“大家好!”而且有意识地停顿两秒,或在讲话结束时语调激昂地说:“谢谢!”,这个时候一般会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当然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获得热烈的甚至雷鸣般的掌声。
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鼓掌是最多的,也是最真诚的。人们的岁数越大,好像越难以做出这个双掌连续相击的动作。一个简单的马戏、一点小小的才艺、一次不算精彩的发言,最多能博得人们勉强的一笑。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条件下,掌好像很难鼓起来。
我认为我应该属于比较积极给他人鼓掌的那类人,当然肯定不属于哗众取宠、阿谀奉承那种。究其原因,还是受我2000年教的那批学生的影响。那是一个理科班,男生居多,调皮起来敢上天入地。萍姐我使出十八般武艺,才得以驯服群雄,坐镇老大,威风八面。记得在一次迎新年晚会上,同学们纷纷登场,精彩节目不断,赢来阵阵掌声。经主持人报幕,一男生上台给大家讲个笑话。我们皆屏息瞩目,那男生时而骚头,时而摸鼻,拖拖拉拉讲了多时,我等一脸迷茫,不知笑点何在。男生讲毕红着脸鞠躬,大家面面相觑,室内一时静寂。然几秒过后,另一男生用力鼓掌,捧腹大笑说:“哈哈哈,太好笑了!”这时其他同学也如梦初醒,巴掌声跟着响成一片。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心情,起初感到有些好笑,接着是感动和欣慰,还夹杂着一些感激。在那种情况下,有人鼓掌,不仅鼓励了那位明知表演失败了的同学,让他以后能有勇气再上台,也让其他同学受到了感染,一起传递宽容和友善。
从那以后,我觉得我变得愿意主动为他人鼓掌了。外出旅游观看节目,在很多人不做反应气氛尴尬的时候,我会带头鼓掌,不在乎陌生人群投来的异样的眼光。在导游对游客讲解风土人情时我会注意倾听,积极参与互动。带儿子在街头看杂耍时,也会为异乡艺人送去由衷的掌声。虽然他们的表演并不那么完美,但我愿意向他们的努力表达一份敬意。
曾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文章主要讲述一个学习成绩普通但友好善良的女孩的故事。在文章的结尾讲到这个小女孩听到她的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孩子的妈妈本来为她的成绩不佳而苦恼,在听到这话的那瞬间被打动了。她认识到,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而我在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生活中又有多少英雄?我们真的只能为英雄鼓掌吗?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慢慢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了只愿意接受掌声而吝于鼓掌的的人?
在必要的时候,总要有人鼓掌。我只希望,我们能像孩子一样真诚友善地鼓掌。当掌声响起来的那一刻,我们也可以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