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桨小嗯
小时候常听父母们念叨一句话:“教猪教牛都教得出来,咋教你就教不出来呢?”
看完电影《狗十三》,就突然想起这句话。
像教育猪狗一样,教育孩子,真的好吗?
以前看过的有关狗的电影,大多是讲狗多么忠诚,比如《忠犬八公》、《一条狗的使命》等等。电影《狗十三》貌似不太一样,它第一次将狗与人,狗与中国式家庭教育相结合,既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也谴责了父母用教猪教牛的方式驯服子女的传统式中国教育。
1、主角李玩的身份
电影中,李玩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之一。幼年时,母亲与父亲离了婚,李玩归父亲抚养。由于父亲工作忙,李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虽然很受爷爷奶奶宠爱,但缺乏父爱和母爱的李玩内心依旧孤独、自卑、没有安全感。俗话说,三岁一个代沟。十三岁的李玩不懂六七十岁爷爷奶奶的世界,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也不懂十三岁少女的世界。
李玩和爷爷奶奶,每天话不投机半句多,放了学回到家,端起饭碗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就是她的生活常态。
这一段让我想起高中时的自己。初中毕业,高中三年,老爸老妈为了给我挣学费,到外地打工。我和李玩一样,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每天,端起饭碗跑到伯父家看电视是我的生活常态。
老爸老妈每年回家一次,时间久了,和他们就生疏了。有一年,老爸从外面回来,他站在伯父家猪圈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我。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的笑脸,顿觉陌生。
高二那年,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喊我的名字,说我爸在教室门口。我出去跟他讲了几句话,回到教室时,同桌问我:“那是你爸?”
我:“嗯”
同桌:“怎么感觉你们说话那么规矩,不像父女呢?”
我没回答同桌的这个问题,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从何时起,与他们开始疏远的。
和父母的物理距离远了,心理距离也就跟着远了。有时候,心里有什么事儿,也不愿跟他们讲,自己一个人闷着,慢慢消化。
电影中,李玩也是。明明想学物理,但还是一声不吭地,看着爸爸将物理改成了英语。没有争辩,没有坚持。面对偶尔见到的爸爸,很沉默。
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和李玩一样,或许从看着父母离开家那天开始,就学会了将哭声憋回眼睛里,学会了保持沉默。
现在的我们,二十几岁,看电影《狗十三》,可能觉得李玩叛逆,不懂事。但回头想想,我们13岁那年,又何尝不和李玩一样叛逆,任性呢?
2、“驯化”式的中国家庭教育
电影中,李玩的爸爸多次说:“爸都是为你好!”、“要听话!”、“我家闺女长大啦,懂事啦!”
他强行改了李玩的兴趣,逼着她学英语,动手打她,带着李玩去应酬,让她敬酒。看见女儿为了他的面子,亲口吃下狗肉时,真心觉得女儿长大了,懂事了。
看到此处,不免疑惑。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懂事?
难道就是变成家长口中听话的好孩子?家长说东就往东,家长说西就往西,从不反抗,也从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李玩一共丢过两次狗。第一次丢狗后,她哭得撕心裂肺,找了好多天,得到的结果是一顿打。第二次,狗被送走后,因为长期不吃东西,饿死了。李玩没有哭,反而跟爸爸讲了一句“谢谢”。
两次丢狗,两次不一样的反应。从心痛到妥协麻木到冷漠。一个热心少女,在成年人的驯服下,渐渐变了心境。
这一段让我想起每年高考填志愿时,家长好说歹说说服自家孩子选择他们心中觉得好的专业,学校。一些孩子想学艺术,结果被一句“艺术能当饭吃吗?”改了自愿;一些孩子,数学成绩不好,还是在家长的建议下改学了金融、会计。
如果成长就是顺从,长大就是听话,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会不会像第一只爱因斯坦一样,被人捡走后,经过再次“驯化”就不认得主人了?
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孩子,别人随便说两句就被哄走了。“驯化”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被拐的危险性。
3、敬畏生命
影片《狗十三》中一共出现了三种动物:狗、蝙蝠,还有一个叫声像鸟的人。
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的爸爸、继母、爷爷奶奶并没有立刻去找,而是坐在家里,等着孙女回家,如何跟她讲狗丢之事。李玩的弟弟捉弄第二只爱因斯坦,被其咬伤后,继母就嚷嚷着要将狗送去狗肉店剁了。还有……李玩参加物理竞赛获奖后,全家庆祝,叔叔专门点了一盘狗肉,放在李玩面前。
课堂上,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突然从窗边飞进一只蝙蝠。同学们躁动了,纷纷站起来看蝙蝠,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将一本书狠狠地朝蝙蝠扔去。蝙蝠不知是被打晕了,还是被打死了,躺在书皮上一动不动。老师没有半点犹豫,拉开窗户,像丟垃圾一样,把蝙蝠扔了。李玩看到此举后,想起了自己的第二只爱因斯坦,放学后赶紧跑去把它从高高的护栏上接回了家。
因为敬畏生命,李玩接受了第二只爱因斯坦。
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跑去狗肉店找它,意外看到楼上叫声似鸟的胖子大哥被抬上了救护车。
另外,李玩和弟弟一喝牛奶就吐的情节也在暗喻保护牛这种有生命的动物。
电影《狗十三》没有刻意描写动物生命的可贵,而是通过李玩家人、身边人对狗、对蝙蝠等动物的态度,讽刺成人世界的冷漠,呼吁人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动物,而不是随意杀生,随意丢弃。
毕竟,动物和人一样,也是一条命。
4
《狗十三》的结局有点无奈。李玩从一个爱狗,寻狗,为狗而哭的女孩,在家人和周围人的“驯化”下,一步步向成人世界妥协,看淡狗的离世,吃狗肉……
十三岁的李玩终于长大了,不哭不闹,变成了家人眼中的好孩子。甚至,当曾经疯狂寻找的第一只爱因斯坦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也只是淡定地看着牠跟着别人走,没有抢回来。
她变了,第一只爱因斯坦也变了。以前,李玩叫爱因斯坦,牠会屁颠屁颠摇着尾巴跑去蹭她的脚。现在,别人叫贝贝,牠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我刚才好怕牠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很无奈的一句台词。人与动物,被“驯化”后,都变了。
然而,从出生到成人,到老去,“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