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S,婚后一直和丈夫的父母同住,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周至少内心苦毒一次。各种生活中的鸡零狗碎,虽然说出来都不是大事,却如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时刻硌得脚疼。婆婆能干且强势,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用几十年实战出来的经验对付一家人,简直打遍全家无敌手。自己脾性算好,贤惠能干是标签,也努力学习各种理家技能,但与婆婆相比,分分钟被秒成渣,毕竟几十年的经验差距摆着。这个菜这么做会更好,那个汤先下什么料煲出来更香。如果婆婆是本着尊重、慈颜善目的表情态度来说,自己自然会感激。但偏偏婆婆大人用一副嫌弃的神色,瞧不上的眼光,指责的语气来授家务管理课,似乎每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都是:你怎么这么差?被不时指正教导,不管怎么做都感觉如受气的小媳妇;说成家了吧,自己并不当家;说不当家吧,在各种付出上,又被理直气壮要求,心中的憋屈郁闷,被欺压的感觉能让人发疯,但还不能说出来,否则丈夫会认为她没事找事,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心眼小爱较真,每天纠结鸡毛蒜皮的破事情。
她要求了多次搬出去独立生活,丈夫担心搬走了别人会怎么看?父母会怎么想,在农村那就是妥妥的“不孝”。S心中诟病:住在一起明明是在“啃老”,吃住用都是父母的,连被子都让老妈帮着叠,时不时和老妈脸红脖子粗嚷一阵,还好意思说是为了“孝”,这种孝子,能少一个算一个。就这样一直熬到儿子要上小学了,为了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终于从父母在农村的家搬到空置多年市里属于自己的窝。
搬出来以后,她身体上是比以前更劳累了,毕竟现代的女性,都是家庭事业两手抓,放弃了哪一头都会觉得人生不完整。每日早起做早饭,送孩子,上班,下班,辅导孩子写作业,周末送兴趣班,保证孩子心灵身体都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自己忙的像个陀螺;还要回去看父母公婆,属于自己的时间,少的可怜。但心灵上,却轻松自在多了。因为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按着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节奏。再也不用担心有一双火眼金睛时刻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指指点点。
心情好,婆媳关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以前看她各种不顺眼的婆婆,在有了一定的时空距离后,居然开始夸奖她能干,独立出去也能把家照顾的很好。而在父母面前是小孩的丈夫,在独立生活以后,成长迅速。S感慨,原来只有离开父母,巨婴才有机会成长为男人,婆媳才有可能不做天敌,孝敬父母才能从口号落实到行动。
另一个朋友,有了二宝以后暂时和父母同住。相对比有大宝时和公婆的同居生活,自然是好了很多,但也各种不适应。两代人的在育儿观念、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并不因着身份而有所改变。妈妈思想传统,对女儿要求极高。一方面生气女儿做全职妈妈太浪费,另一方面又经常指责女儿没用就带两个孩子还喊累。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们那个时候,地里和男人一样干活,回家还要做饭洗衣喂猪养羊,照样养了好几个孩子。你们现在养两个孩子,每天就做个饭照顾个孩子,怎还喊累,真是太娇气了。男人外面赚钱养家,女人家里伺候一家大小,天经地义,你有什么好不满的。
朋友说,她经常怀疑,这是不是亲妈?或者妈妈是从旧社会穿越过来?每一份职业都需要有过渡期,自己之前多年重心全部在职场,疏于家务,现在一下子从职场回归家庭,又要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和上小学的大宝,一下子手忙脚乱自是无法避免。母亲在自己最难的时候提供了援手,本来非常感激,但母亲时不时的狂轰滥炸,指责否定,也让自己的情绪经常陷入崩溃状态,做为本来就容易高发抑郁的产后妈妈,她时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以前还是父母的骄傲,怎么生了个二胎,回归了家庭,就变成人生的loser了呢?
我引用蒋佩蓉在《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一文中的内容回答她:
现在的中国妇女们无论从收入、学历、生活水平等指数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之前时代的妇女。但却更累,更不快乐。现在的中国妈妈们虽然披上了一件华丽的职业衣裳,回家以后却被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对女人的定义和期待继续捆绑着。有意思的是,往往捆绑妈妈的“罪犯”不是男人,而是上一代的妇女。因为这些“过来人”虽是儒家思想的受害者,却也被其束缚得最严重。
她猛点头:是的是的,我就是传统要求和新时代要求双重枷锁下的典型受害者啊!
二宝半岁,她终于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请妈妈回家,自己一个人带娃,还带的风生水起,一手带出来的二宝,和当初由婆婆带的大宝,不管在风格、脾性、安全感、穿着打扮各方面,都完全不同。她也努力在大宝身上下功夫,以弥补当年因为工作原因对大宝的照顾不周。家庭氛围平静祥和,充满温馨,与过去紧张冲突完全不同。一直对她不满的父母,终于接受现实,承认自己的女儿依然能干好学,一度紧张的母女关系,终于又恢复了正常。
圣经中提到,上帝最初设立婚姻关系的时候,首要的原则就是“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里的离开,不仅仅指的是生活距离上的离开,更重要的是精神、思想上的离开。即男孩/女孩真正成长为男人/女人,能自主决定人生道路,为自己的人生负完全的责任。
细看周围的婚姻百态,因着结婚后一方或双方不肯“离开父母”,造成婚姻破裂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位领导,经济条件雄厚,女儿结婚陪嫁房车,顺便也管控了小夫妻的生活。新婚夫妻蜜月过后磨合开始,本来很正常,但父母一参与,马上变复杂。及至小外孙出生,更是闹得不可开交,月子出来,离婚了事。
一位朋友,本来夫妻恩爱,儿女可爱,幸福美满。但丈夫时时牵挂老家父母,认为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是最大的不孝。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接父母住在了一起。不到两个月,生活乱了套。之前和婆婆一年一见,彼此客客气气,关系倒也融洽。现在住在一起,两代人的差异天上地下,无法调和。婆婆各种不满意,各种甩脸子,自己开始还委曲求全,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婆婆的要求,但很快就发现,让一步就意味着无数步,承认一次错误就意味着自己全部错。丈夫开始还站在自己一边和老妈讲理,希望老妈能和爱儿子一样爱儿媳,老妈一通哭诉娶了媳妇忘了娘,丈夫偃旗息鼓,转而开始和老妈站一起。只要回家看到老妈不开心,马上责问:你怎么又惹妈不开心了?快给妈道歉。她心中无数个草泥马呼啸而过:谁知道你妈抽什么风呢?她不开心了一辈子,现在怎么都变成我的责任了?老妈每天耳旁风吹着,丈夫开始看她处处不顺眼,爱臭美能花钱够败家,以前种种优点现在突然都成了不可忍受的缺点。她郁闷至极,丈夫却抱着“家和万事兴”的态度,要求她改变服从,只要她改变,家里就没事。终于一天她爆发,一通臭骂:老娘不干了,日子散伙,你和你亲爱的妈妈过一辈子去吧。和睦一家人,就此分崩离析。本来抱着“孝敬父母”的心和父母一起住,最后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不孝。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适当距离的,俗语说“远香近臭”。太过靠近的距离,会放大彼此的缺点,提高彼此的期待,增加彼此的需求。哪怕是父母和子女,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要想真的孝敬父母,只有离开父母,这看似是个悖论,却是解决成年人亲子婆媳关系的一大法宝。
离开父母具体分为几种状况:
1、生活和精神思想上全部离开。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界限分明、互相尊重、各尽本分、互不干涉,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2、生活不离开,精神思想离开。即可以和父母一起住,但作为连接没有血缘关系双方的中间人,必须拥有恰当的界限意识、正确的家庭观念、足够的分辨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强大的影响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hold住父母、自己、另一半、孩子及他人这五个层面构建的复杂系统,普通人实难胜任。
3、生活离开,精神思想不离开。虽然已经成家,但言行依然妈宝巨婴。传统家庭中男性多一些,现代家庭男女都一样。“我妈说”是标配语言。找对象的时候需要擦亮双眼,万一当时瞎了眼,婚后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对方成长,结果并不乐观,毕竟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万一遇到个“扶不起的阿斗”,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4、生活及精神思想均不离开。这种就属于妥妥的巨婴了,遇到这种情况,不管男人女人,能躲多远是多远。
生活离开在父母身体健康时可行,当父母垂垂老矣,生活无法自理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个方面,我们的邻居日本早已提出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一碗汤的距离”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当时,日本的空巢家庭现象非常严重,由于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理念与方式上的差异,两代人大都不太愿意住在一起,但又希望能“分得开,看得见”,相互有照应,也有利于两代人的和谐相处及社会稳定,才有了“一碗汤的距离”。 指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汤送到老人手上还不会降温变凉—以此来形容亲子间相对独立,又不失亲密的距离。这样子女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既不至于近到产生矛盾,也不至于远到来回走动不方便。真是一举两得。
“一碗汤的距离”不得不说是对圣经中“人要离开父母”要求最具智慧的实际践行。
中国非常讲究“孝道”文化,提倡孝敬父母,这点与圣经教导并无分别。圣经的摩西十诫之中,唯一带有应许的诫命就是“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的日子得以长久”。圣经倡导人生在世想要得到上帝祝福,孝敬父母必不可少,但如何才是孝敬父母,在实际操作上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大众认知大相径庭。生活中很多直男癌/直女癌本着一颗无比敬虔的孝心,用无下限的智商、蠢到家的言行,将自己搞到家庭破裂、妻(夫)离子散、生活一团糟糕的境地,让本已年迈该享受天伦之乐的高堂为自己担忧奔波,实在是违背“离开父母,才能更好的孝敬父母”这一法则而收获的恶果,咎由自取。
要想孝敬父母,只有早日从生活上、心理上离开父母,成长为独立自主、自信有担当的男人/女人,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不给父母生活添乱,多给父母脸上贴金,这才是真正的孝敬。那种认为住在一起,听妈妈的话才叫孝敬的男人/女人,可以滚回自己的朝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