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Sir第三季精英日课讲的第一本新书是《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作者是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本书是一本讲关于成功的科学的书,总结了关于成功的五个定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如下:
一、业务表现≠成功
关于成功和业务表现的关系:业务表现是你自己的事,业务表现好说明你是一个高手,但高手不一定成功;成功不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对“社会网络”的【用处】,是别人对你业务表现的评价如何;说白了,你的成功不是你的事,是“我们”(也就是社会)的事,换言之:成功是别人给的,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
依据业务表现的分类,可以区分可测量型业务表现和不可测量型业务表现:
在绝对的分数(可测量的表现)面前,环境因素没有那么厉害,业务表现很多成功上可以决定你的成功。举例:一是对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入学考试,将来学生发展情况与分数高低一一对应;二是网球运动员受关注度取决于其水平的高低。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的情况,被认可需要“网络”。举例有三:一是艺术品的价格不是由“好坏”决定的,而是由艺术的“网络”决定的;二是要成为超级明星,你的作品必须得在几个枢纽式的画廊和博物馆出现过。《天道》中,丁元英在欧洲推广其音箱知名度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加上自己,然后邀请九家知名品牌音箱进行评测,即使第十,也表示自己已经跻身前十了。三是艺术网络是一个孤岛,从二流博物馆进入一流博物馆很难,艺术网络的四个组成要素:画廊、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家。艺术网络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能够进入艺术核心网络有两个方法:一是有个好老师;二是有个好运气。进入这个艺术核心网络的两个注意点:一是短时间里想办法进入;二是要知道网络的重要性。
综上,成功第一定律:如果业务表现可测量,让业务表现驱动成功;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让网络驱动成功。
二、是金子也不一定能发光
所谓“金子”是指已经处于头部的那一部分人或事物,这个时候他就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上限,已经达到业务的顶级水平了;二是水平都在伯仲之间,难以区分。
如果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靠近偏误:我们总是对越靠近的东西感觉越强烈。基于这一理论,对于需要按次序打分的评比,越靠后越有优势。
在无法决定出场次序的情况下,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了。
综上,成功第二定律:业务表现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没有上限的。业务表现是正态分布,成功的回报是幂率分布。
三、衡量成功的两个指标:欢迎度和适应度
欢迎度:借助于前期的成功或名气,可以带来新的成功。举例有二:一是JK罗琳用其他笔名写了两本书,并不被市场认可,可是一旦她承认是自己所著后大卖;二是随机挑选的200个众筹项目分为两组,第一组获得一笔随机赞助捐款,结果最终获得捐款的比率是第二组的两倍。
适应度:在同等条件下,自己打败竞争对手和赢得关注的内在能力。
欢迎度是可以炒作出来的;适应度代表内在的竞争优势。
综上,成功第三定律:以前的成功*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四、关于团队成功的网络结构
团队的目的是跟其他团队去竞争,不是简单的把一群强人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好团队,否则容易陷入个人竞争的困局中,这也是“群体演化”的思路,有三个要求: 一是要保证团队人员的多样性。优秀团队的特点是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保证团队成员既有强联系(老人)又有弱联系(新人、外人),前者可以尊重传统,后者可以实现创新。二是要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面对面的平等交流。三是要有而且只有一个核心(领导),可以确保项目的愿景的确定性。
功劳不是来自业务表现,而是来自社会感知。一个成功团队的功劳往往归功于领导一人,作为团队的一名成员,如何打破这种桎梏呢?要明白功劳不是一次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系统”,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劳,你必须学会独立工作,而且要在这个领域坚持下来。
综上,成功第四定律:团队需要各做人才的合作,但是功劳往往归于一人,他能拿走功劳不是因为他这一次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拥有这个领域。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是新手,就不要在乎眼前得失,要想法形成自己的系统;如果我们是领导,不妨把功劳给下属,不会影响我们的名声,因为我们占有的是整个领域。
五、让运气为我所用
通过对成功科学家的成果统计,发现两个规律:一是大部分的突破都是在早期(30岁前);二是重大发现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随着年龄下降的不是创造力,而是产量,因为人到了中年就不想干了。
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S(成功)=R(想法的好坏)*Q(把想法实现的能力、执行力)
人的Q值是必然的,不随年龄变化的,创造性和执行力是固定的,只要愿意干就行;R值是不可琢磨的,是偶然的。要成功就是要追求偶然中的必然性,多在Q上下功夫。
综上,成功第五定律:追求偶然中的必然性,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成功是社会对你工作的认可,名利只是副产品,不要为名利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