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打了一个易到回家,路上跟司机聊起来,才发现师傅是北京人,家里有几套房子,还有平房。
我就不禁美誉了司机师傅,有眼光,这么早就有这么多资产。。。但师傅却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要不是原来老伴没有眼光把其他的房子都卖了我就今天可以换个更好的车了,他周边的人都比他更有钱,在车里对于生活的不爽一片数落。
我就不禁在想,这么多资产还这么不爽,活的咋这么不轻松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活的轻松,活的明白。显然在这个事情上,师傅通过有钱是无法解决的。
细心的观察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在这个节奏贼快的时代里都活的不轻松,即便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收入越来越高。
那如何让自己活的轻松呢?
如果说有钱是手段,轻松是目的,显然有钱这个方法无法到达轻松的目标。因此这就不禁就要思考:
当我们谈轻松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就可以达成。
在上面的例子中,显然师傅通过更多钱这个方法目标仍然无法达成。
难道是方法不对?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也许不是方法存在问题,而是对于结果的定义存在问题。
我们通常对于目标的定义是来自跟别人比较的结果,例如别人有1万块钱,你的目标就是能够超越对方,10001那就是开心。不是有句话说:你的幸福就是永远都比姐夫工资多100块。
看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
你的目标结果本身就是一个变量,他是多少取决于你跟谁比较。并且会随着比较目标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变量的目标,一个来自比较对象的变量目标。
在这样的目标基础上,可以想象再努力的过程最终也是无法达到目标。
那如何改变呢?
改变目标的设定方式
我们之所以活的不轻松,就是因为我们设定目标的方式是来自一个比较的变量。在一个目标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无法通过既定的方法get到一个轻松的目标。
如果改变目标的设定方式?
目标从跟别人比较到自我设定的生存目标。
让所有的目标变为一个可控的常量。外部变化永远是变量,唯有从外部的比较切换到内部的生存目标的设定中才会让目标变得可控。
有钱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更幸福,你的幸福并不在于有多少物质资源,而在于达到目标的满足感。
一旦目标变的可到达,就会并会感觉轻松很多。
我们说活得轻松,就是指欲望边界小,为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而设定的目标而行动,在这样的世界里,目标边界变得可驾驭。
从生存的角度上思考,设定的目标就会更容易达成:
例如住也就是一张床,吃也就是二两饭,行也就是两条腿, 再快点也可以地铁。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满足,简单的付出就会让自己活的满足,很轻松。在一个常量的目标里,就会给自己真正长久活的轻松,任何投入都可以看到可期的目标。所谓的想明白,活轻松,不过如此。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