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马颊河留给王打卦镇一座古桥的历史
马颊河做为古老的河名,最早出现在《禹贡.九河》,在河北沧州南部,上古黄河下游有九河之一,也称九河流域。随着古黄河不断改道,古九河多已经淹没在历史尘沙之中,后世多用旧名盖称新挖之河。隋唐开挖“京杭运河”,为解决溢水之困,在古运河上建立分水坝,开挖分流河,在唐代正式形成,武则天正式用古九河之一的马颊河,来命名。北宋时又不断开挖用于运输军粮,是“宋运河”一部分,在高唐一段也称“宋王河”。金元时期是主要内河通海的运输通道,明代为解决大水淹没县城的威胁,在马颊河夏家口村东沿着古(西汉)黄河故道向北开挖,绕过县城到东北与旧河道相通,此段当时也称“土河”。五六百后此段河段称为主河道,原来那段成为“鸿沟河”一部分用于排涝。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桑田,岁月浸染,马颊河在王打卦镇一段形成沉淀具有特色的马颊河文化。今天介绍一座古老的桥—“陈家口桥”(今张庄—芝坊桥)
万历版《恩县志》一卷中的“桥梁”篇记载:
陈家口桥:在县東十二里,恩县民赵铭创建,子赵凤、孙赵希說(yue)相继修,举人傅汝辑碑记不载。傅汝辑,弘治五年(即1492年)壬子科举人,任陕西祁州知州(从五品),调直隶宿州(正五品)。从简单一句话中说明赵家祖孙三代都重修过桥,也就所桥最早在明天顺年间创建。
看万历版《恩县志》乡图志中,同在“三乡”(下辖十一里,里:相当于片区,设有里正)
三图甲(在城東南村十):馬家庄、郭官屯、褚家庄、张家庄、劉家庄、下寨、徐官屯、槐二庄、吴家庄、刘陵口(今流泞口村)。
四图甲(在城東南村八):董家庄、马王庄、庞家营、袁官屯、胡家庄、翟家庄、靳家庄、郭官屯
五图甲(城東南村七):郭官屯、孙八庄、褚家庄、怀儿庄、袁家庄、辛家庄、夏家庄。
六图甲(在城東南村四):武官屯、管家庄、陈家口、靳旺庄。(其他图里省略)
再结合“恩县旧八景”之一古渡渔烟的表述:
古渡渔烟:在县东十二里陈家口,有古河渡处,烟霞翠霭、渔簑出没,景色可观。
从《恩县志》记载与现在地理以及现有存在可识别村庄的位置,我们可以推定“陈家口”在现在王打卦镇张庄村后,张庄,过去民间流传为“九村集”:张庄、闫庄、彭庄、袁庄、小董庄、小陈庄、小马庄(马葫芦头)、小赵庄、小房庄。几百年间各村人口此消彼长不断变化,有的壮大、有的消失,有的只剩几乎人家,如小房庄没有房姓了。现在随着人口入城,村庄合并,张庄称为中心村。幸好“袁庄、小辛庄、夏家庄”六百多年来还存在
所以推出当年小陈庄在现在张庄村北侧,符合《恩县志》记载的距离恩县城十二里的“陈家口”故址。
早在明中期,马颊河美丽景色形成独特文化,也就成就“恩县旧八景之一古渡渔烟”,并有诗文流传。
《古渡渔烟》明代,左杰,恩县人
云夕凉风起,天空沆瀣流。
霜清两岸树,水浸一孤舟。
月色浮沙浦,汀烟满渡头。
狎鸥莫深避,吾欲入沧州。
古渡渔烟:《恩县志》记载在恩城东南十二里陈家口,有古黄河渡口,烟霞翠霭,渔蓑出没,景色可观明代,这里修有陈家口桥,历经多次重修,(今称流宁口桥)
又《古渡渔烟》 明代:姚惟一,恩人庠生(秀才)
渡口天欲冥,舟人欵乃归。
笛声弄晚夜,蓼花伴残晖。
岚气新如织,晴光低似垂。
一灯明古岸,村落掩紫扉。
其实这座桥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都是谁出钱修桥,多为自己出门方便到对岸,所以明代创建者赵铭,也就在这里生活,或者可说就“九村集”中小赵姓人。
清代又有重修的记载,雍正版《恩县续志.桥梁》记载:陳家口桥:一名“流泞口”。康熙二十年乡绅李坤捐苇地十亩重修,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夏增吉重修。
夏增吉,字瑞吉,王打卦镇夏家口村人,夏家不但富甲一方,而且也是名门望族,兄弟三个。
老二夏迪吉,字惠迪,府学庠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大水灾捐米六百石赈及近村百姓。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大旱,其子夏之瑛(例贡)以捐赈。
老三夏增吉,字瑞征,相传曾在康熙三十八年修刘宁口大桥捐银一万三千两,在康熙四十年修许家桥捐银八千两,康熙四十二年大水灾捐米六百石,也称“夏三天”。
其子夏之玠,例贡,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
其子夏之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武举人,山西掌印司升至陕西阳平镇参将。
所以《恩驰》篇:夏增吉以子之璧、玠,诰赠昭勇将军、中宪大夫”。
孙辈—夏渠,入平原籍,在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年)癸巳科武举人,记载于乾隆版《平原县志》内。
从当时地理方面看旧“陈家口桥”与夏家口村,相距六七里地,夏增吉既然重修,就得有利于自己出行,或者说在康熙二十年乡绅李坤捐苇地十亩重修,已经向南移。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夏增吉重修因南移至夏家口村东,因在向南就是蒲河与马颊交回支出,所以也称“流泞口”。
在乾隆版《平原县志.川泽》记载:马颊河又东迳津期桥,折而北至王家庄(今王打卦镇小王庄),又东北迳劉龙桥(一名:流宁桥。北岸恩县《恩县志》记载:流泞口桥),董路口至曲陆店迤北入德州界。
需要标注的是:“王家庄”即王庄,是王打卦镇最西南边界,再向西就是恩城镇刘宁口村,从这里也说明“流泞口桥”与现在刘宁口村距离不远了有关系。“流泞”是说明马颊河与蒲河的汇聚处,此桥在夏家口南面。
清代平原人张方载(时东阿县训导)有诗留存
《晚过马颊河》
白云红树满汀州,闾阖风生籚荻秋。
立马桥边天欲暮,一轮斜月水中流。
张方载,字幼渠,雍正四年(即1726)贡,时为东阿训导,。其子张予介为乾隆元年(即1736年)丙辰科进士。为什么说过马颊河就是这里陈家口(流泞口)桥呢?在夏家口南面的马颊河称东西流行,只有这样方位,站在桥边,西面是水中倒影白云红霞与汀州,东边才有一轮明月在水中的影子。
乾隆巡幸也路过此地,乾隆版《平原县志.巡幸》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春二月皇上东巡由陆路,初四驾发京师。十七日驾至平原西路,知县黄怀祖率同城各官员及士绅、耆老于流宁口(备注:今称夏家口处流泞口桥)御路旁跪接,驾幸马家庄尖营(备注:打尖、小憩之所)黄怀祖等随送驾至高唐州行营前叩首而返。
这里记载很清晰,也变相的说明“流泞口桥”在乾隆十三年春天由恩县与平原两县官方出资重修加固扩宽了,不然皇帝仪仗队以及大队人马怎么过桥。所以以后百年内没有修桥记载了。
这时桥更加向西南了,沟通南北两岸,更靠近刘宁口村了。
原陈家口相北移动一里地,重修“许家桥”,清《平原县志》与《恩县志》都有记载,但都无具体时间,推断为清初,流泞口桥南移,才有“许家桥”,即现在许桥村,《恩县续志》记载“夏增吉在康熙四十年修许家桥捐银重修。”可见夏增吉在河岸两边都有大量田产。
对岸大芝坊河段,也因河水美景成就平原八景之一“渔舟夕泛”的佳话,在县志留下许多诗篇,
如《秋日张孝廉天目招饮芝堭》 清代邑人董讷(进士)
不到芝堭二十年,重来两鬓已皤然。
青崖绿水苍龙宅,黄叶丹林白露天。
爱客频斟贤圣酒,乘风又泛孝廉船。
渔翁记得曾游处,指点疏杨落照边。
董讷(1639-1701)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人,康熙六年即1667年丁未科一甲赐进士探花及第,翰林院编修,累官至总督漕运,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因“附和于成龙(即于振甲)之言革职,三十六年冬十二月应召入京復入掌督察院事、旋復左都御史,康熙四十年督修河工卒清河。
张拭,字天目,乙卯(康熙十四年年即1675)科中举,张完臣之子,内阁中书(官阶为从七品),张拭为董讷的妹夫。《平原县志》记载:张氏园,张拭的张氏园在芝堭村中园。在马颊河东岸修竹参天、颉颃环水、梨枣所俱绝佳,大抵园以近水为胜。
芝堭:今平原城西南大芝坊。
张拭之子张方载也留下诗文《芝堭泛舟》,
邀友斜日漾清涟,杨柳阴中上钓船。
隔岸帘摇村舍酒,入云声响树头蝉。
千姿不染人如鹭,一色无痕水共天。
忽忆名钩谭子国,只教飞棹荡湖烟。
这种马颊河两岸交通的格局保持到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满足现代需求,还有平原恩县各个乡镇的重修调整,许家桥向南移动,到旧“陈家口”遗址重建水泥大桥,称“张庄芝坊桥”,联通东岸,而许家桥变成无“桥”的许桥村。原“流泞口桥”向西南移至刘陵口村(即刘宁口村),使得村名与桥名实现统一。
马颊河因桥而两岸交通方便,马颊河文化的灿烂更是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时代不断在前进,但农耕文化精髓还在,使得我们在回顾历史时,更有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