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与普济消毒饮的对比,有哪些异同?
我们前面说了甘露消毒丹组方着眼于给邪以出路,处处注意气机的流通,并且没有过用清热解毒药或者没有有意去加用清热解毒药。服用甘露消毒丹,患者往往表述咽喉清利,或朐脘清利,或头身清爽,自是湿去热清、气机流通的结果。
这里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在使用甘露消毒丹的时候,剂量能小不大。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有多快的速度把湿邪去掉,把热毒解了,我们是在清热祛湿的同时,流通气机,只要气机流通了,给邪以出路,邪去了病就好了。我们祛邪的药用量不要太大了,太大了,反而会影响我们的疗效。甘露消毒丹是这样的,三仁汤是这样的。从理上,我们应该明白。
普济消毒饮出自于《东垣式效方》:“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
“普济消毒饮子: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 橘红、玄参、生甘草各二钱,连翘、黍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白僵蚕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
这是一张很有名的方剂,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子,病人吃了这个方子就好了,李东垣用的黄芩,黄连,玄参,连翘,黍粘子,板蓝根,马勃,清热解毒的药,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点升麻,柴胡,僵蚕,桔梗,升散的药,还加了一个橘红来理气,加了人参来补气。
这张方子看起来不好解释,但是,这张方子流传给后世名气特别大。后世的很多医家都把他当作治疗大头天行(大头天行为病名,指瘟疫的一种。一种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疫病。)或者治疗我们现在临床上常说的腮腺炎(相当于过去的蛤蟆瘟),就治这一类组方。
吴鞠通写温病条辨的时候,在治蛤蟆瘟的时候选用的方剂就是普济消毒饮。只是吴鞠通进行了一些加减,所以,吴鞠通叫加减普济消毒饮。可想而知,这张方子影响还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把这一组药,整个方剂的组成的药,用易水学派的升降浮沉的药物学去分析的时候,大约我们可以这样归类。
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为“寒沉藏”类;连翘为“燥降收”类;黍粘子、马勃、白僵蚕、升麻、柴胡、桔梗为“风升生”类;人参、橘红、生甘草为“湿化成”类。
寒沉藏,燥降收,风升生,湿化成,热浮长。在五类药里面用了四类药
本方所治大头天行为热毒壅滞于上,致使体内升浮降沉失序,治疗重在以药物的升浮降沉偏性来恢复体内失序的升浮降沉,清热解毒仅为其次。
为什么要用普济消毒饮与甘露消毒丹进行对比?其实好的方剂,他们的组成,很多时候疠疫是相通的,普济消毒饮也是治疗疫毒的一张方剂,在组方的过程当中,也是注重的气机的升浮降沉,注重气机的流通,而清热解毒仅为其次。并没有过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去清热解毒去。这一点和明清的外科学派的组方有点出入。明清的外科学派有时候会依重于大剂量的甘寒药去清热解毒,而我们在普济消毒饮和甘露消毒丹这两张治疗疫毒的方剂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组成这两张方剂的时候,他脑子里面想到的是气机的流通,而不是说需要用多大的清热解毒药去解毒,这里有制方境界的差别。
甘露消毒丹与普济消毒饮都为治疗疫毒而设。都注重气机的流通,注意恢复气机的升降。
冉雪峰在《历代名医良方注释》里面说甘露消毒丹:“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普济方通外而不遗清内;本方清内,而不遗通外。学者深维其所以然之故,则因应咸宜,头头是道矣。”
我们读完以后,感觉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觉得就是冉雪峰对甘露消毒丹这张方剂的推崇。普济消毒饮,侧重通外,甘露消毒丹侧重清内;普济消毒饮为清中之浊,甘露消毒饮为清中之清。甘露消毒丹这个方剂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其实甘露消毒丹清灵,普济消毒饮同样清灵。
冉雪峰说普济消毒饮为清中之浊,可能是考虑到普济消毒饮里面用了黄芩,黄连,玄参。到吴鞠通的时候,吴鞠通不明白冉雪峰为什么这样用,于是,吴鞠通就把黄芩,黄连去掉。其实李东垣在用黄芩,黄连的时候,是配了升麻和柴胡,浊药配上清药,自然就清了。
从方证角度分析,普济消毒饮证着重于疫毒壅滞上焦,而甘露消毒丹证侧重于湿热弥漫三焦,病位上是有区别的。但是,甘露消毒丹证也经常能见到,病灶出自现上焦,而疫毒出现于上焦,但背后仍然是有湿热弥漫三焦的基础在。
我们在二二五节里面谈的那个医案中,尽管疫毒壅滞于上焦,但有脘腹痞胀见症,且舌苔厚腻,显为湿热弥漫之象,于是选用了甘露消毒丹。当然,选用普济消毒饮作一定的加减也未尝不可,但是,较甘露消毒丹灵动不足。
当然,我们用普济消毒饮适当的加减,适当的剂量配比,我们也可以做到非常灵动,但是,需要医者的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