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更是神乎其神,说是曹家的坟地正对着河对岸的双凤山(竹林寺的位置),那里的人认为被曹家坟蹬着不利,于是就请高人指点在对应曹家坟的地方偷偷埋下了一个黑脸关公,据风水先生说红脸关公是代表的公平正义,忠义当头,为人消灾祈福、升官发财;而黑脸关公是草莽英雄,受人香火,草菅人命。所以曹家被人破坏风水后,曹督堂很快丢官返乡,含冤而死,曹家迅速败落......总之曹都堂的确是命运多舛的!
《少司马曹公墓志铭》记载,曹卒之后,夫人吕氏(封淑人)相继卒殁。曹有子七人,均已“凤”字作为字派,盖因曹家祖坟是所谓的“凤凰宝地”,取吉祥之意。即长子凤祯,崇祯癸酉科(1633年)举人,曾随父在蓟辽参与军事,其谋略无不奇中。
回唐后从不自夸,深受邑里敬重。当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到唐县境内时,他曾向宁南侯左良玉献策,未被采纳。义军攻占县城后被捕,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害。著有《霞园诗集》行世。次子凤翀、三子凤惠、四子凤图,均系清代庠生。
五子避家难改姓鲁,为弘光(南明福王的称号)时将军,在抗击清军时阵亡,六子凤玺,顺治庚子科(1660年)举人。公元1673年考授知县,改任许州学政,赠文林郎。七子凤鸣,从事学习儒家经典。
曹有孙辈十六人,仅凤玺就有七子,俱为清代庠生。凤玺次子世璞,天资颖异,读书一览成诵。康熙癸酉科(1693年)考中举人,康熙甲戌科(1694年)考中进士,任黄梅知县。公元1702年任科举校阅试卷房官,很多品学兼优的入仕者均是由他选拔的。曹世璞的名字至今还在山西皇城相府陈廷敬的“点瀚房”榜文中陈列。
纵观曹文衡的一生,是古代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传统,积极入世,兼善天下的一生。他少之时发奋苦读,及其第也,匡扶天下。他平内乱,荡倭寇,抵御外侮;他安黎民,守边疆,确保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从其著述《汉书评》、《小史论》、《抚吴疏草》等书中,可以看到他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仕大夫情怀。
曲耀辰在编撰乾隆唐县志中评价“公有韩范之望(韩应琦、范仲淹),独存傲骨,曾无媚容,热肠怜才,冷面疾恶”。清代纂修明史时,在天启和崇祯年间的《名臣录》中,南阳郡惟曹一人。明清之际,因曹有功勋,皇上按“三世等荫制度”累赠其祖父、父亲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
吴阿衡之父吴弘道之墓志铭,东兖兵备副使曹文衡书丹。
所以在清代时唐县城关内大十字街,立有都御史曹文衡、赠都御史曹伦、赠都御史曹三俊的祖孙父子中丞坊(俗称大牌坊);在东门大街立有曹文衡的布政坊;在所署西立有曹三俊妻常氏的贞节坊;在大街立有曹凤祯的举人木坊等,对曹门予以旌表,曹氏一门曾显赫一时。曹家自明至清,四世居官,都是靠奋发读书步入仕途的,这种自强自立的优良传统,至今仍是很可贵的。
站在都堂墓前,向其脚蹬方向的唐河对岸望去,对应的正是过去的“双凤山”——竹林寺——现在是唐河县第一高中的位置,那里曾有涂总兵的墓地。
在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福建漳霞人涂孝臣因率部屯兵于唐南闽营,其后升任两广督标副将(即协镇)、云南曲靖罗平援剿右路总镇,并死于任上,其子陈明扶柩归唐,葬涂总兵及正室余夫人于竹林寺。
传说雍正年间,南阳府官为献好邀功,言称唐县有龙、凤、虎三座宝地,凤地已被曹督堂所居,虎地又被涂总兵占有,若是龙地在被人占居,真龙出世,天下必乱,更有术士牵强附会,禀告朝廷:夜观天象,南方有王气之气升腾,对我大清将不利。皇上遂下密旨,派京官来南阳府到唐河查实。
来人一看,只见在唐地河东河西,皆有连绵起伏的大岗,且两两条岗上皆有一座高大的墓塚雄踞岗首,目前左右高岗并峙,脚下沘水环绕,对岸横岭成峰。树木掩映,竹林葱茏,京官术士看后深信唐县有王气之象。
遂拟定方案:在龙地建寺庙、凤地建仙音楼,虎地建镇虎塔(又称追虎鞭),于是在唐县府衙西北便有了竹林寺,从此唐河又添了景观,但是却把县治周围的丘陵挖得一塌糊涂。
《乾隆唐县志》中关于山川的记载中就有:“后京师观象台望之有王气之象,遂掘断其脉”,足见在私家王朝时代,这种事情司空见惯。
前后两朝两位武将,一个是江南巡抚、蓟辽总督,一个是屯田大将云南总兵,都是从外省迁入而落户唐州,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为各自所处朝代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建功立业。他们都看准了与凤有关的风水宝地,都看中了清澈悠悠的唐河水,把那里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然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涂总兵坟墓安在哉?
据说涂总兵的后人在1953年就把涂总兵和余夫人移葬于闽营其副室陈太君的墓地。然而曹都堂的坟墓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扒掉之后,现存的高塚还是昔日的模样吗?据说当年住在都堂墓脚下的炮团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现存炮团的营房已改作它用,不过团部的大门上还留有济南军区的标志。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历代衣冠成古丘。”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仿佛在耳边回响……
古人说:“死而死则鬼之,死而生则神之。”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曹都堂虽然逝世三百七十六年了,但他的事迹与风范将永远为人们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