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结缘,也是源自于生活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吧。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幕喜剧又接着一幕悲剧的来回上演;有人说,生活就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来来回回;我说,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最简单的心面对一切未曾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在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本书籍中,总能获得之前不曾有过的情愫,而最终阅读也变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阅读《古董局中局》之前,我的目的就是希望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古董鉴别的小知识,在之前《晓说》节目中也看过高晓松和马伯庸的对话,当时对马伯庸解说唐代长安城记忆犹新,因此从很多书籍中,我选择了他的《古董局中局》。《古董局中局》总共有4本,成为一套,在我看完第一本之后,我觉得没看完一本就记录下来,毕竟故事很精彩,内容很受用。如果到时候四本书记为一篇的话,一个是很难详细记录下来,一个是会有很多缺失,最后导致看完之后的脑子里内容混乱,未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故事从一个叫许愿的人物,地点在四悔斋,从一个做古董生意的小人物开始,到莫名其妙卷进一个则天明堂玉佛头案件,到最后许愿探明真相,寻回和自己家族上千年因缘的佛头。此间发生的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关于围绕着古董的寻找,鉴别,人物的情感表达等,给读者展现出来一本关于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的小说巨著。这也是《古董局中局》第一本书籍的内容,我发现关于这本书,已经拍出来相关电视剧了,但是在我没有把所有书阅读完毕之后,不会去看相关电视剧内容。
关于书中学到的相关知识,需要在此去记录下来,一个是留给自己,另一个是留给有幸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吧!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一枚铜镜,从汉侯墓挖出来的,和从当地村名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差的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建国以后,童家的不敢公开提了,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
“佛头的鉴别,除了看它的佛像样式和石料质地以外,最关键的是看它的脖颈断口。从断口的形状,能大致推断看出来它佛像的姿态是如何,然后才好判断佛头本身的价值。”
“佛头的造假中,有一种极其少见的手法,叫做茅拓法。有一种石料叫茅石,质地偏软,可塑性强,又容易沁色,特别适合复刻佛头并且做旧,能把青苔纹和风化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极难分辨。茅拓法唯一的破绽,在于石质,石质相对较硬的砂岩佛头,摔在地上,是四分五裂;而用茅拓法雕成的赝品,摔倒地上会碎成几十块边缘呈钝角的碎片。”
“鉴古这行当,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技巧。有时候在古董常识上瞧不出什么端倪,就靠逻辑推理。逻辑上如果说不通,那这玩意多半是假的。”
“包浆是一个古董术语,又叫“黑漆古”,也称“蚕衣”,都指的是在古玩表面浮起的一层光皮。真正的古旧东西,上面泛起的光泽沉稳内敛,摸上去似乎有一种温润滑腻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