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习”不是噱头,深入理解教育和学习的含义和本质。
由于对课程产品的理解尚处于比较肤浅的阶段,许多机构的课程产品高度同质化,使得一些流行的概念成为了有些机构的噱头,比如“个性化学习”。
事实上目前所谓的“个性化学习”还依然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能够初步实现自适应、且是相对精确的自适应,已经很不容易了。无论是个性化学习还是因材施教,都是做教育人的美好期望和梦想。但是因材施教指的可不是内容意义上的,而是方式意义上的。能力的培养确实不仅仅依赖知识的积累,但是高度依赖人类本身的认知发展水平。
事实上,在较为基础的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级教育阶段,即小学和中学,在这个阶段除了极少数天赋型学霸之外,绝大部分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学习的内容也会相对稳定和一致。如何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把学习落到实处、真正产生变化,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信息整合能力,是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大有作为、但又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相比于义务教育体系,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产品可以根据需求迅速得到反馈、收集数据,进而进行产品的迭代和更新,也就更加容易将义务教育体系尚且不能提供给学生的一些东西传递给学生。唯一需要警惕的也是刚才提到过的,噱头和概念不能偏离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互联网产品是完全顺应人性的,教育是逆人性的(严格意义上说,一部分形态的学习并不是逆人性的,篇幅所限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