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组织了一次高中同学20周年聚会,近60人的群,最后来了40多个,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但是背后,光统计哪些人参加,就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需要在微信群里玩接龙,每天都发几次,不然那个贴,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一个朋友说,组织聚会,需要有超凡的热情和阿Q精神,不然不要做。非常赞同,组织过的人都知道,有太多的统计和协调工作需要做。稍具规模的,比如10人左右的朋友聚会,就不轻松,更不用说20或者30人以上的同学聚会、部门活动了。
组织聚会/活动是不是真的很难呢?表面来看,是因为时间不巧,或者众口难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组织者少说一句话,才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关键信息是:组织者没有说明心目中最少的聚会人数。拿一个不大不小的群来做例子,比如15个人,我们来看组织者在群里说话的2种情形:
第一种,下周五晚上大家有没有空,一起吃个饭?
第二种,下周五晚上大家有没有空,一起吃个饭,满7个人就聚。
对于一个聚会,无非有3种态度,想去的,观望的,因为各种原因不去的。3组人基本是三分天下,除非时间和地点等太不合理。对于以上两种情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群里的人的心理。你,中招了吗?
第一种情况
组织者要发起一个15个人的聚会,群里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
这个时候,往往是不去的几个人出来说话,因为他们要明确回复这个邀请。
而一旦几个不去的人出来回复,本来想去的人,也会变成观望的了,因为不知道组织者主要想请谁,自己不能太积极,如果改了时间呢?
到这里,组织者就比较尴尬了,有几个人说不去,别的人又不说话,只能积极一点再提议,那要不换个时间,周六怎么样?
问题就来了,其实情形还是一样,这次轮到另外几个去不了。这个聚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因为三番五次改时间,结局基本是一样的。很多的聚会,都是这样夭折的,组织者也会受挫,可能也不愿意组织下次聚会了。
第二种情形
多了一句话,“满7个人就聚”,群里的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呢?
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句话是对想去的人说的!不去的人不会出来回复,因为组织者没有想邀请所有人。
想去的人反而会出来说话,正面的回应,可能会影响其他的人,气氛会变得越来越正面。如果参加的人有了5个或者6个,原来观望的人,这个时候,也会很快加入,因为看到聚会肯定会成行。最后的人数,可能远远超过7个。
分析了以后就会知道,第二种方式,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第一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时间和地点是最关键的。这确实很重要,但是时间和地点,是一个人决定自己能不能去。
然而不管哪个时间和地点,都会有3组人:不去的,想去的,观望的。所以决定聚会能不能成行,关键是组织者要明确能够组织起来的人数,定下时间和地点,然后让想去的人出来说话(甚至可以找几个托),去影响观望的人。避免让不去的人出来说话,不断更改时间或地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专家,组织一次聚会,也远非多说一句话这么简单。其他的如人员统计协调,日程提醒等还是少不了的,在微信里群里,需要翻阅所有聊天记录,手工来做,费时费神。
不得不说,有问题就会有对策。我们都希望有人帮我们解决掉这个聚会的难题,因为我们都是典型的“伸手党”,哈哈哈。但总有那么几个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就根据大众遇到的问题,发现了需求,孕育了各种组织聚会的App或者公众号之类的产品,意在帮助大家能更轻松地组织和参加聚会。今天和大家介绍一款我自己在用的此类产品-Pati 。
市面上诸如此类的应用很多,Pati一些功能和其他的的也大径相同,包括
1.无需下载,在微信上即可使用。
2.所有关键信息都在一个页面里,朋友打开邀请链接即可加入。
3.自动统计人数,可实时看到参加情况。
4.为每个人创建日程,同步最新状态,微信自动提醒,不再怕朋友忘记而爽约,还有一键地图导航。
那问题来了,我为什么选择Pati?
因为我最喜欢Pati里面“我的约历”这个功能。参加某个聚会时,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上传照片,形成大家共同的相册,方便以后一起回忆。谁上传了照片,谁评论了照片,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收到通知。大家一起吐槽一起high,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不需要在群里分享,保存后导出到其他地方,换手机也不用数据迁移。
一些认为重要的聚会,我们会希望留住这些美好时刻,而“我的约历”这一共同相册,让我们的回忆有处可寻。
最后我们回到组织聚会的主题上来,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件事情的结果,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聚会又何尝不会改变人生的结果?从简单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