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搞了承包,家家户户的地给了老板种,以前成片的玉米地,如今成了老板发家致富的大棚、养殖场。靠种菜起家的相亲们,没有了地也便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好似在农民伯伯眼里,脚下的鞋子不沾染泥巴是日子体面的象征。
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提起种地苦不堪言,这下可好,可以转行了。小艳夫妇开起了小卖铺,这份年轻人爱吃爱玩的习性可是让这个小铺增色不少,海底捞的火锅底料、广东肠粉、酸辣粉……,你想吃的花样在这个小铺都能买到。头一年,经营的可是不错,五十米远处开了十来年的小卖铺也被竞争的要关门了。小艳夫妇这日子也跟着小铺红火了不少呢,约上朋友隔三差五下馆子,儿女补课从不含糊钱多钱少。
邻居马奶奶和小财家都开起了棋牌室,这土地一卖啊,还真让村里人搞起了各种服务业呢。两家就相隔一百多米吧,每天下午是竞争客户的大好时机,马奶奶直接吃完午饭不睡了,站在街角处招呼每一个能来她家玩牌的人,上门叫、电话约,还真是一门心思要搞起来。小财家就不同了,这棋牌室是他家小卖铺的副业,三十平米的小铺,平时卖些鸡蛋、豆腐、大蒜、辣条、雪糕,可是不比小艳家红火,可谓大相径庭吧。小财父母考虑到小铺的不景气,于是开了这间棋牌室,无论下午还是晚上,总有闲着的大爷大妈来玩几把。
村里的这两间棋牌室,还有小艳家应有尽有的小铺,成了相亲们享受生活的地方。邻居明奶奶打牌赢了,要去小艳家铺子买点火锅食材犒劳一下;遇到下雨天,棋牌室人来人往,无论是小年轻还是退休的大爷大妈,都想摸两把。不下田的日子,每个人好像都很欣喜。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买了楼房,这是我们这里娶媳妇的标准,是挣钱以后花钱的标准。人人都想要离开田地,哪怕是推起小车去村大队卖个麻辣烫、卖个手抓饼、卖个螺蛳粉。于是,挣了些钱的去了城里囤楼房,想挣钱的在村里开了小铺、棋牌室,开了小吃摊。村里翻新的院子越来越少,大门锈了的、院墙长草的应有尽有。不再种地以后,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都想要住上楼,当城里人。
再过几年回来,我土生土长的小村,应该就见不到扛着锄头下田的王伯伯、早上五点骑着三轮车去卖菜的耿爷爷,也闻不到田地里所散发出的、原滋原味的菜香了吧。城里的月光,真的会比村里的好看吗?无数的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们,要听从爸爸妈妈口中“下一代不当农民”的诫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