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帖子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名字叫做《香港落幕》,文章讲诉了香港人包叔跌宕起伏的戏剧人生,视角沿着时间线借包叔本身的实例,清晰的展示了香港兴盛起伏,屡屡道来很多普通人眼中的大事件。从庙堂的江湖与艰辛,到中环的金权与精神,从97年的风暴与拐点,到如今内地的崛起与超越,作者最后写道,繁华已尽,香港的一个时代谢幕了。
康波理论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周期,“时势造英雄”,正是经济周期赋予的机会。包叔是过去时代的弄潮儿,善于利用优势,把握机遇,看透世事也能接受现实。纵然这一生以悲凉收场,但他的奋斗史,确是狮子山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映照。反观而今,我们作为“新港人”现在也在发展的大洪流中,也切不可迷了眼睛、浮了心境。说说作为一位内地港漂青年的感受:
两年前,我拿着学生签证来到这里,感觉即将开启叫做“香港精彩”的篇章,依稀记得,激动学粤语的心情,等红灯时左右混乱慌张,上午的清闲早茶,周末放松的郊野公园,还有不时来旅游的内地好友,带着他们逛街,兴奋讲诉这里得历史与生活。回想我们出发的起点,应该你和我一样,深受香港文化影响,喜爱香港这座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繁华与怀旧并存、矛盾与秩序并行、机会与压力无处不在的城市。即使是狭小的街道,逼仄的房间,破旧的茶餐厅,叠加着美食美景,都有着不可言喻的魅力。
今人不见古时月,夜晚走在昔日繁华的街边,看着商家早早关闭的闸门,零星几对戴着口罩行人,不免感叹物是人非。这两年我被问及最多的也是“香港怎么样了?”,前是因为暴动,后是关乎疫情,不论你是中环白领,还是自营老板,我们都和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与挑战。确实很多人说“窗口关闭,香港繁荣不在”,曾经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再明显,但我想到的是“水乳交融”,长久的发展必须经历融合。不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给予双方一个蔚蓝的目标,而不是隔阂性的、冲突性的、自我性的。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保留特色,在理解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