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问题》是亚隆第三本以哲学家为原型写的小说,不同于试图探索心理治疗对尼采与叔本华的作用,斯宾诺莎是与心理学专业无关的纯小说文本。
为什么要写斯宾诺莎?亚隆说始于少年时的一个好奇,当他以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信仰宗教时,无任何宗教信仰且具备科学训练大脑的亚隆吃惊又疑惑,求教老师,老师回答他“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这为亚隆在心里埋下一粒种子。
70多年后当他看了一位作家写的以斯宾诺莎为主角的小说时,那粒种子开始发芽生长。最开始无从下笔,当他有机会访问斯宾诺莎故乡,导游对斯宾诺莎的一个介绍让他找到契机。导游说纳粹当年收缴过斯宾诺莎的藏书,但没有损毁,很好地保存下来,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藏书对研究“斯宾诺莎问题”有重大意义。
亚隆通过阅读,找到对纳粹为什么要研究斯宾诺莎问题的一个解释。原来是包括纳粹在内,全体德国人的超级偶像歌德是斯宾诺莎的超级粉丝,所以可能纳粹很好奇歌德为什么会粉斯宾诺莎,要研究的是这么个问题。亚隆就此以斯宾诺莎问题为小说题目,以当年负责这块“业务”的某位纳粹高官与斯宾诺莎为原型,构造展开小说情节。
这些只是表面的直接的原因,猜一猜潜藏原因。亚隆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对纳粹的逃避情结几乎贯穿全书,这仿佛是亚隆的两块心病,但它们都在或前或后地慢慢清晰、处理中。还有上一次因能力所限,放弃写哲学书的挫败感,也似乎有未完成情结在。
我觉得斯宾诺莎的个人魅力肯定也占一部分原因。看完《哲学的故事》,印象特别深的大神里面就有斯宾诺莎。撇开思想贡献不谈,那些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人总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培根,康德,伏尔泰,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培根太过久远因久远而难免模糊,康德最鲜明的特点是无趣,伏尔泰太强悍了,盲猜所以亚隆选了似乎有“病理”倾向的尼采和叔本华,以及仅跟房东打交道、几乎与世隔绝,除了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外没留下什么个人信息包括画像的斯宾诺莎。
读到这里,不仅感叹亚隆过了且在继续过着多么丰富多彩的一生,从生活到专业到个人爱好。虽然有不幸的童年,但他践行着存在主义态度,一步一步走过来,真正活出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