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的诗,历来以简白称道,却传不言之教,作开化之用。蒙昧时读来,醍醐灌顶,胸中尘滓俱净。而他的一生,辗转多舛,颠沛流离,不忍卒读。这样的人,却可引昂高歌:色如聚沫,痛如浮泡,皆悉空寂,无有真有。
1
初识王梵志,源于妙玉,以雪烹茶的女子。在她眼里,诗中算得上好的,便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本是范成大的诗,化用王梵志旧作而来,遂对此人生了兴趣。
关于王梵志的出生,说法不一,大致说其是从枯木而生,被王德祖发现收养。书中记载,王德祖发现门前枯树生了瘿,许久不退,三年后瘿腐烂,露出一个婴儿。他因是树中发现,遂起名“梵天”。“梵”字,古时形容风过林木,从字形可断来。至于梵志,乃后易名。
大凡古时奇人,即便庸庸而生,文人必将用彩笔描出个横空出世的典故来。枯木而生,若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个涅槃重生的兆始,为他的平生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待到王梵志七岁那年,便问王德祖:“谁人育我?复何姓名?”这倒有些像顺治帝,坐拥帝王之位,吟一句“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一个是垂髫小儿,一个是弱冠少年,用不同的口吻,隔着时空,遥相呼应。
后王梵志家道中落,从事农桑,亦外出经商。但隋唐时代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农事无一收获,经商亦折了门路,生活穷困潦倒。史传他育有五男二女,皆弃他不顾,彼时战乱,自顾不暇。王梵志于心灰意冷之际,皈依佛门,沿街化斋为生。那时,他年过半百,白发横生。
王梵志的诗,多作于半百之后,以讽刺说理为主,浅白易懂,意味深长。风格与杜甫几分相似,命运亦然。至于格调,私心觉杜甫更胜一筹,此为后话。
2
范成大两句诗,化用王梵志原文如下: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通俗易懂的比喻,粗糙些,却又极妙。那晋代衣冠的古丘,娉婷红妆的青冢,可不是像那尘土攒成的馒头?馒头馅岂不是城内汲汲营营的人?打铁作门限,讲的是王羲之后人为避免求书者将门槛踏穿,故裹以铁叶,取其耐磨。在王梵志眼中,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磨折心力,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这般诗句,长存心中,偶默诵之,红尘执念可消一二。老子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世间的痛苦、挫折、得失,无非来自于内心的欲望。行走于世,莫若迎风执炬,禀一息光明,免不了烧手之患。
3
王梵志的诗,历来被称道的乃: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那日,他将袜子反过来穿,人人皆笑他痴傻,不通俗世。他却怡然自得,不顾他意,心中想着:这凌杂线头,许刺着你的眼,却不硌着我的脚,何乐不为?如此说来,孰对孰错,究竟孰才是那红尘梦里人,为未可知。
黄庭坚云:“王梵志诗云‘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昔茅容季伟,田家子尔,杀鸡饭其母,而以草具饭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劝使就学,遂为四海名士。此翻着袜法也。今人以珍馔奉客,以草具奉其亲,涉世合义则与己,不合义则称亲,万世同流,皆季伟罪人也。”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经常有的句子。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足无妄行,物无妄受,人无妄交,心无妄念,如此而已。人言王梵志“徇俗乖真”,爱极这四个字,徇不代表随波逐流,乖不代表孤僻狂狷。亲,不沾姚黄魏紫,疏,不避滚滚红尘。
屈原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总觉未脱离尘俗之念。更爱渔父一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身之察察,物之汶汶,界限分明,非一死不得划个楚河汉界。何妨与世昏昏?只问君心了了。
4
再有一诗,古代文人甚少提及,许我浅薄,爱这一篇。王梵志这样道来: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秋。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平生最羡慕的状态唯此而已。一直觉得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论何种文化表现门类,传递的无非是内在气质,文字绮饰与否,不过皮囊。佛家常言“手指着的月亮不是月亮”,任何核心的思想都无法准确表达,文字不过无限靠近罢了。是故圣人传不言之教,行无为之事,许大概可表明此意。
这一首诗,无谢灵运的空灵秀逸,无王维的清幽明净,却深深渗入心骨。想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约莫如此。读罢,能够心境空茫,如白鸟飞过山林,微风拂过青萍,便是彼此福德。古人云:风行水上之文,绝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梵志写,巧说不得,只用心传。诚然如此。王维诗、苏轼词、张岱文,可以理解其义,未可通透其意。且不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朗朗上口,真正涉足之处,灵景相契之时,不过一二。这是惆怅,亦是禅机。
而人生百年,若然一瞬通透圆融,未免太过奢侈。不过是一日褪一日的愚钝,如此方有欢喜,与长友相互照见,相互馈赠与成全。最爱一语“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不必琭琭如玉,但求珞珞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