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燕
古色古韵翰林院,茶道禅道陶茶坊。主人邀约共品茗,借来佛花一缕香。———题记
如一粒被人们遗忘的尘埃,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落定;如一个在天空追逐风筝的泡泡,在找寻着属于自己的追逐;如一片在海洋中漂流的叶子,在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港湾。我就是那粒尘埃,那个泡泡,那片叶子,而当偶入翰林院后我找到了我想要的。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我的欣喜之情呐?接下来就让我来谈谈翰林院陶茶坊给我的感觉吧。
首先我很喜欢古典,即便我对那些不是很懂,或者说我根本就不懂,但就是一种很莫名的喜欢。那天本来是在那边做兼职发传单的,当从远处看到“翰林院”这三个字时,我便闻“字”而来,那天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只得匆匆的观赏,但我却被这里的某种东西深深的吸引住了,它是什么呢?一是那位姐姐很热心的允许我参观(要不是这位姐姐对待来访者的态度这么恭敬,我想我就不会重访翰林院了),二、二……二是什么呢?我也道不清。次日,下班后我便顺着那条街道重访了翰林院,没想到这次却有辛见到这家店子的主人。她是一位中年女子,30来岁的样子,店子里的人都亲称她为“霞姐”,从她的眼睛里面我感受到了一种与其他茶馆的主人没有的东西———大约就是所谓的平静之心,平常之心———对待来访者很热情,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与之闲聊一番后,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是霞姐竟然请我喝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款待”,而不懂茶道的我接下来等待我的就只有拘谨了。霞姐在泡茶的整个过程中都显得如此的恬淡宁静,我想这也许就是茶道之人独有的品质吧。看着菊花在热水中静静的绽放飘出淡淡的清香,让人不禁想起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切都在静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接下来的品茶,霞姐又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对茶道又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首先是拿茶杯的礼仪,男的是用右手直接拿起茶杯,而女的则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茶杯。这让我想起了在大善寺参加国学冬令营周礼时男女之间的不同之处。男女本有别,只是现在人们对这个词太过于敏感了,如果谁说了这样的话就会被人笑作是老古董、守旧,但当我们真正的静下来想想是不是真的“男女有别”呐?我的回答:这是毋庸置疑的。茶道和禅道不都讲一个“和”字吗?而阴阳五行中也讲究一个“和”字,如果打破了这个“和”,人就会身体染疾,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就是用食药去调理人体的阴阳,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男属阳,女属阴,一个家庭的建立,如果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家庭才能天清地宁,如果颠倒了这一层关系,则会天翻地覆。而当今这个社会,女子不会做女子,男子不会做男子,阴阳都失调了,这个社会还能运行到什么时候呢?等待它的又会是什么呢?我想这都是不言而喻的。接下来便是主人给客人倒茶时的礼仪了,我因为不懂所以出洋相了,倒茶时客人的茶杯放在桌子上不用端起来,同时要用右手食指中指前部弯曲在桌面上扣两下以示谢意,而这个茶礼的背后有一个典故。传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时,在茶馆中给和珅倒茶,按宫中规矩这是要给皇帝磕头的,但是皇帝不想让人认出来,正左右为难,磕还是不磕,突然急中生智,用两个指头代替双腿下了跪。从这个典故中我不得不感叹了,儒道、禅道和茶道真的是相通的,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说的虽然是不同关系者之间的礼仪,但体现出了同一个字———敬。而这个字却渐渐的消逝于当今的这个社会中了,作为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很多同学都不懂得敬重自己的老师,对老师傲慢无礼,因此老师也不把学生当成是他的学生,就这样大学里出现了很多有名无实的教授和大学生。在家庭中,如果夫妻之间不相互尊者的话,这个家庭就会不和谐,记得又一个被人误解的词———男尊女卑,这真正的含义是:男属阳,就像一片天保护着大地,则要自尊、自强、自信,自律、自爱;女属阴,就像大地包容万物、承载万物,则要温、良、恭、俭、让。而夫为妻纲真正含义是女子要助夫成德、助夫成道,而不是说男子说什么女子就要顺着去做什么,女子在外面要给先生足够的面子,而不是把先生说的一无是处。“父为子纲”,这里讲的也是一个“敬”字,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要努力做到孝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记得《弟子规——入则孝》有这么几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承。”而现在很多家庭里都“孩子呼,父母应勿缓;孩子命,父母行勿懒;……”很多子女都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体会父母的恩德,把父母对他的付出都当作是理所应当的。子女打骂父母,甚至残杀父母。还有就是“空巢老人”,很多子女以工作忙为由而不回家看望自己年迈的父母,为此我国还把不回家看望老人列为犯罪,这无不让人感到悲哀啊!看看就因为没有了“孝敬”这个社会就这样的颠倒了。茶道的礼仪还有很多,我所体会到的目前只有这些,接下来就说说品茶吧,对于它我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只是当菊花的那种清香沁入心脾的时候,我便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天边溅白的清晨,采摘菊花的女子手挎篮子,用她的纤纤细手采摘着带着晨露的菊花。当唇与茶相遇的那一刻,那种清香再一次沁入心脾,当舌尖触及它时,一种淡淡的清甜认我有了一种幻觉,犹如自己处在种满菊花的孝院子里,举茶弄黄昏。又给人以一种真真切切的恬淡宁静。茶道,即人道,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无不给我体内注入了无穷的正能量,人总要历经种种磨难才能真正的成长,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方能享人所不能享。感恩这一切!
品完茶后便是细细地观赏这里的一器一具了,我不得不承认这里的一切都透着禅意,在这里禅和茶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那尊释迦牟尼佛像左右边的那套茶具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佛家喝茶时用的,进去的第一眼就看到它,并喜欢上了它。在它的上方放置了一块茶饼(不知道这样称呼对不对),上面印着“般若”二字,在佛家中它是智慧的意思,而“慧”又是佛家中最高的境界,怎样达到慧呢?先“戒”,方得“定”,后得“慧”,也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这个过程无不要舍人之所不能舍。“是法诸相,不增不减,不净不逅,不生不灭”、“如菩萨有我相、他相、众生相,则非菩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这无不告知我们万法皆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更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烦恼、忧虑、执著、分别、妄想,而只有放下了一切,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人生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记得之前看过张德芬写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女主人公在生活上遇到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而就在此时她有幸遇到了一位老者,那位老先生一步一步地指点她走出苦痛,书中有这样的一句“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真我、爱、喜悦、和平”,当我们被外界蒙蔽而看不到真我时便会心生苦痛。老先生让女主人公做的就是让她一点一滴的去放下自己的执念,放下那本来就没有的一切。而当女主人公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她便走出了苦海。原本出轨,且打算与第三者结婚的丈夫也迷途知返,破镜重圆。细细地品味这本书里的情节,又与佛法不谋而合,从书中又回到生活中来,想想自己确实是那样,有些东西越想越不明白,不想了就明白;有些事情越想越是纠结,不想了就不纠结了;有些事情越想忘记反而记得更深,不想忘记的时候就忘记了。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我们不可避讳的是感情,身边有好多同学历经了三国里的分分合合,有的走出来了,有的则还沉浸在痛苦中,对于这些又该怎样说呢?花开花谢,缘生缘灭,不管我们遇到了怎样的人,人家给予了你怎样的记忆,这都是我们自己感召来的。既然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爱,那也是修了几百年修来的,如果那个人离开了你,也只能说你们之间的缘分尽了,再强求的话。再放不下自己的话。就是苦了自己。既然那些伤害已经造成,只有自己亲手用爱将它抚平,向自己的内心追寻,要用自己的爱化解伤害,带来光明。走出感情的苦痛,别拿自己的幸福做赌注,相信把自己修炼好了自然会遇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再来看看那尊释迦牟尼佛像,世尊的面容是那样的平静与安详,清净与自在,没有贪、嗔、痴、慢。释迦牟尼佛像的下方还刻着这几个字———“大慈大悲观世音,救苦救难安今古,普度众生除厄运,永恒功德彰善心”,佛家的善心与儒家的仁心在这里又不谋而合了。佛家中常说“布施”,也就是行善,更深层的意思是放下一切的烦恼、忧虑、执著、分别、妄想。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对善的定义是这样的———“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看自己的初发心,初发心是善的就是善的,是恶的就是恶的……
这里蕴含的东西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的去体会,去感悟。翰林院,它完美融合了中国文化;陶茶坊,它淋漓道尽了人生哲学。如若有缘,我希望能向伍老先生探讨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茶禅一味,愿自己能真正体悟到其中的道理,感恩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