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现在想来都后怕,那是怎么熬过来的。毕业工作了,不用再参加考试,不用再为成绩而忐忑不安,不用再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总算脱离了无边的苦海。然鹅,这样的日子舒服不了几天,你会发现,你不得不再次投入学海,一日不学就落后,学生时代有多轻松逍遥,日后付出的努力就有多么艰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年,依旧很渣?为什么自己觉着看懂听懂的东西,却不会应用呢?为什么总比别人学得慢,学得效果也不如别人呢?那样真的很绝望啊。
大部分人采取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三种:
1、顺序式。按着整本书的结构顺序挨着往下读,这样的读法容易半途而废,而且缺乏整体概念,出现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是什么,很被动。
2、案例式。碰到问题,需要什么找什么,见效快,但成就感虚假,此种学习方法不成体系、容易遗忘、涉及范围小,目前流行的碎片化阅读即是如此。
3、冲刺式。学期期末,大学教室和图书馆会突然爆满,干啥呀,突击考试!即使是突击,一些学生的成绩怕是要比平时扎实学习所得的成绩还要好,不禁沾沾自喜,觉着自己盖世聪明。但是,冲刺考试往往考完就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学透知识点,从长远来看,不是好的学习办法。
许多人学习了一辈子,却从未思考过学习本身这件事情,以至于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
那么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阶段性的,听懂了看懂了并不等于完全消化了,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确定方向、查找资料、筛选资料、认知、消化、固化、形成思维模式、思维拓展。
一般人在认知阶段就止步了,到达消化、固化阶段已经是牛人级别了。
那么到底要怎样提高认知、消化、固化水平呢?
首先要搞清楚两对概念,就明白为啥理论学得呱呱叫,实践起来却叫人笑掉牙。
1、明知识与隐知识。白纸黑字,我们都能看懂,但是最重要的白纸黑字以外的重要知识怎么办呢,光靠课本是得不到的呀。
2、工作记忆区和非工作记忆区。工作记忆区的知识,不易遗忘、能够本能地灵活使用,非工作记忆区的知识,容易遗忘,属于浅层应用,导致学习效率低。
搞清楚了这两对概念,针对本质问题,提出对策。
如何提高认知获取水平?从前面可知,最重要的是对隐知识的掌握以及如何将非工作记忆区的知识转为工作记忆区的知识。具体操作方法:请教前辈达人,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查询“百科全书”;多次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加深认识。
如何消化?在获取新概念和信息的基础之上,了解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能解决问题。
如何固化?刻意反复大意练习,通过实操解决问题;背诵记忆,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持续学习关联知识,形成知识网。
最后,建立模式、思维拓展,必须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来应对无限的场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如何学得有效率、有质量,让我们从提高学习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