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19页 "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以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我相信心态不同,阅读的成效就会两样。比方你知道将要在48小时内,向别人讲解本书提到的产出/产能平衡原则(P/PC Balance Principle),你的阅读成效定会有所不同。现在你就可以假定今天或明天,要趁记忆犹新之际,把本章最后一节的主旨告诉家人、朋友或同事。然后试着比较一下,感觉有何差别。 我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强记忆、加深体会、扩大视野。而且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运用本书所讲述的原则。"
I
前几天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个章节,讲的是“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看完后,当天的下午用自己的语言跟实验公司的小朋友重述了一遍。然后举的是实验室的例子,“比如说,你在做实验,你心里想的是如何快速完成手头的实验;你的主管葛xx监督你做实验,她想的是如何让你们更高效,低成本完成更多实验;而你们葛总想的是如何让公司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不会直接监督你的工作。那么,你觉得,管理者跟领导者有什么区别?”我讲完后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小朋友直接回复,“领导掌控方向。”领悟能力简直太厉害。我写这段的时候,那天的对话还在眼前,可见讲授他人某一知识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A1
作为中国典型学生,近20余年的学生生涯,以听课为主,回想这么多年印象深的授课内容是哪些,那些纯授课的内容,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能回忆起小学期间印象深刻的课程是“美术课”,一位胖胖的很有韵味的女老师教我们画国画,织小动物,20年过去了,印象还是很深。成人后的学习生涯,印象深的是自己做presentation,从做ppt,到写演讲稿,到紧张地去讲,每个过程都记得。这一系列自己的经验显示,学习效果好的习惯是参与其中,最好的教授于他人。
A2
最近在学习沟通能力这一板块,我计划讲课上提到的书拿来看看,然后将其中某几个片段拿来拆一下,写出RIA便签,从家人入手,先给老公讲,结合我们切身发生过的事情为案例。每天一个便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