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
微信读书主页推这本书,看到的第一眼就想要去读它,我实在是,看看古代文人是怎样“发疯”的。
魏晋是一个充满了动荡和荒诞的时代,却又造就了中国文化和精神上的一个高峰。当时文人追求自然,追求自我,追求自由,也就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虽然产生于魏晋,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正如文章中所写的:“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实是具有人类学的价值和心灵史的意义,其所凝聚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现象学”。
魏晋时期的时代风气除了那些魏晋名士的风骨、风度、风流,还伴随有饮酒之风、隐逸之风、崇尚颜值之风等。
魏晋时期礼乐崩坏,文人为保名声终生不仕。“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有闲,有酒,有诗就是名士,不得不说现在的许多学生追求的和他们追求的重样了。
名士要会喝酒作诗,而酒的流行离不开一个大诗人,他就是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前,曹操趁着酒性持槊赋诗,留下了四眼绝唱《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首诗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忧患多多。同时给出了解忧的答案,那就是饮酒。
除了消愁,酒还与礼有关,礼有举行祭祀,祭拜神明的意思,而酒作为谷物也常被用于祭祀上天。同时,酒又受到礼的约束,饮酒的人要适度,不可醉酒。可见,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跟礼有关,是“成礼”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导致“越礼”“无礼”甚至“非礼”。所以,儒家的这个规范是很有道理的。
谈完酒,在谈饮酒的人。魏晋时期闻名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其中阮籍和刘伶最能饮酒。文章主要讲了阮籍,他才华横溢后来被迫从军,然而当时礼乐早已崩坏,他实在无心从政,终日饮酒不谈国事。酒对于阮籍来说,只是一个不得已而用之的工具,是全身远祸、保全性命的工具,也是反抗礼教、张扬自我的工具。他的那句“礼岂为我辈设”可以说是魏晋名士最具个性解放精神的自我宣言,充满了先知先觉者的大智和大勇。“礼岂为我辈设”这几句话,等于告诉我们,礼法之内找不到“我辈”,一个人要想活出自我,只能超越各种世俗的匡范和拘囿——即“礼外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