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3周年,百年征程映辉煌,跟党奋进新时代。红旗照耀我成长,唱支赞歌给党听。
时光如梭,悄然流逝。脑海储存的信息不断地刷新,四季轮回。经历的许多人和事逐渐遗忘,但有些往事记忆会冻结时间,对抗遗忘,成为永恒。
一九七八年对于我家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中秋节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家乔迁进新居。淳朴的街坊邻里前来贺喜,母亲说这是“燎灶”。有送筷子、面盆的,有送饼干或蛋糕的,有送发面剂子的。记得还有送一挑拍饺子的。父亲递烟,母亲拿糖,招待四邻。我和弟弟比过年还开心。老家住房非常拥挤,同五叔一家和奶奶挤在一个院子里。新家有四分地,盖有3间青砖大瓦房,1间半油毡粘搭建的厨房,勤劳的父母在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还有枚豆、金黄色的看瓜,在当时就算“豪宅”了。在外工作的父亲说为了纪念搬新家,国庆节刻意花半月工资,也就是二十多块钱买了一台“百泉”半导体收音机,这便成为我们家当时的一件时尚物品。
那时收音机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由于文化生活贫乏,收音机是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载体。自从我家买了收音机,再加上母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找的人多,我家就成了热闹场所,欢声笑语不断。午饭时是播小说、评书时间,边听边端着碗吃饭的大人居多。听柳兰芳的评书《岳飞传》荡气回肠;听王刚播讲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扣人心弦;还有什么《隋唐英雄传》、《杨家将》、《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长篇小说。当时痴迷的程度不亚于现在孩子们迷恋网络。傍晚时分,聚集的小孩总有一大群,随着稚嫩的声音“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然后就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听声音就知道孙爷爷是个慈眉善目的人,他会讲的故事可多了,《匹诺曹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信,《龟兔赛跑》教育孩子们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要骄傲。收音机还插播广告文艺节目,如“燕午,一曲歌来一片情”,印象非常深刻;播放电影录音剪辑,有一次,堂哥听了一半,因家里有急事回去了,第二天专门跑来问:“婶,电影的结局是啥?”,我母亲说不知道,你走就关机去干活了,堂哥遗憾了好几天。通过收听广播也了解到许多新奇事件,如东北生了个男孩浑身是毛,属返祖现象;一个叫魏振芳的女青年挖地挖到一个大钻石上交国家,国家给她所在生产队奖励一台拖拉机,为她本人办理招工手续;还知道许多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那时候下学到家第一件事是开收音机,去厕所胳膊夹着,吃饭不离左右,晚上睡觉放枕边,有时睡着忘关机,收音机发出的噪声吵醒母亲,半夜隔着窗户叫我关机。后来父母担心影响我的学习,约束我听收音机的时间,礼拜天可以听一天,既然不能连续听,我就开始跟着收音机学唱歌,李谷一的《泉水叮咚响》,蒋大为的《牡丹之歌》至今耳熟能详。一台收音机现在觉得不值一提,在那个年代可是家庭珍贵的物件,影响了我的少年时代,填补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伴我度过许多快乐时光,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我收获颇多。记得上高中时间不长,二班一个女生找到我说:“你就是韩月萍吧?”我说:“是,咋了?”她说:“俺爸在你村教过学,我看过你的作文,俺爸说你爱学习,作文优美词句用的可恰当。”
高中阶段的学习紧张而枯燥,宿舍是水泥地铺一层稻草,每人有50公分左右的宽度,那个同学下课去寝室休息晚会,空间就会被挤占。冬天为了取暖,两个同学同筒睡,吃的是红薯、玉米馍和从家里带去的腌咸菜,过得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期盼着过礼拜天,不奢望回家饱餐一顿啥好的,首先想到可以听收音机,把听到的电影录音、新闻资讯和同学们分享。
高中毕业后,急于就业挣钱,我到河北省会上无线电技校,主要学习弱电电路、电路设计暨家用无线电维修。毕业后,到河北环宇电视机厂工作。都市的生活,国企的工作,拓宽了视野,我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上班认真尽责,业余时间钻研学习。我虽然是流水线上的一员,但很快也熟悉了其他环节的流程和技术要点、指标参数。修半导体收音机是“小儿科”,自购零件装一台收音机也不是难事。后来我萌生了组装黑白电视机的念头,经过精心准备,我购买了高频头、偏转线圈、中周、高压包、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全套798个零件,一个黑色面板、红色的索尼机壳等,万事齐备。首先开始细致的焊电路板,保证焊点光亮,无虚焊,插位准确,无错焊,然后用仪器调频、调幅、调电压,最后组装,当625条扫描线均匀的出现在屏幕上,圆圆的测试卡表示帧扫描,行扫描都达标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机是一个富裕家庭的象征和标志,大部分家庭还买不起,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大约要600元左右,我装一台的成本不到300元。八三年春节,我带着电视机从石家庄回来过年,父亲和弟弟骑自行车去洛阳东站接我,车子后座绑了木板做支架,像迎接尊贵的客人一样把电视带回家。父亲说:“咱的电视机是咱村第一台,放一挂鞭庆贺,让街坊邻里都看看,闺女组装的电视好不好。”当年电视的衍生品就是天线,现在不知道多少人记得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竖起的天线。我家的天线是用直径12毫米的铝管自制的,长1.79米,宽15公分。电线的尺寸是和电视信号匹配的,信号不好的时候还要转转方向。晚间家里像个小会场,更生动,更直接,有声有影的电视替代了收音机,屋里挤不下,干脆将电视搁在院子里的小桌子上。父亲专门买了10个小柳条凳子,母亲为电视做了金丝绒罩子。有时家人没有吃完饭,看电视的人就来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血凝》、《敌营十八年》等电视剧红极一时。大人看电视,小孩穿梭其中。第二天早上院地上经常有瓜子皮,小孩大小便的痕迹,当时我还有点抱怨,善良的母亲总会说:“厚德纳福,都是乡里乡亲的,三个人是看,五个人看也不多费电,关系好才来咱家看电视,人家不来看电视,早起也要打扫庭院。你觉得咱亏了,烦了?夏天收麦,张三少收两块钱,秋天拉耧李四帮咱种2亩地,乡亲乡亲就是要亲近亲和才是正理。”
天气晴好的夜晚,院子里依然集聚许多人。在没有有线电视,没有WiFi,没有微信的八十年代,黑白电视画面极大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成为一代人心中美好的记忆。虽然当时的电视仅有两三个频道,没有选择的余地,零点以后停播,那时看电视远比现在看大片心情爽,印象深刻。
九零年黑白电视还没有完全普及,市场上彩色电视机相当紧俏,我托熟人在洛阳工业公司购买两台陕西生产的“如意”18吋遥控带防爆玻璃彩电,彩电拉到家,我逗趣地问:“放鞭吗?”父亲说家里添了大物件,当然要放鞭炮,我笑父亲是炫耀。父亲说:“这有啥,放鞭喜庆,放鞭高兴,过去听说书、看场电影三里五村跑,我小时候就没想到现在衣食不愁,出行坐汽车,待在家里便知天下事,看电影、看新闻、看电视剧,皇帝也没有享受过,这辈子知足了。”
随着有线电视全覆盖,网络电视的推广使用,我家的电视由18吋变换成29吋平面直角,再更换成58吋超薄智能。电视点亮人们的生活,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走遍多彩的世界,欣赏风景名胜,游览千山万水,了解时事要闻,观沧海桑田巨变,看神剧看大片看综艺,只需手指轻轻一点,科技频道、电影频道、戏曲频道随意转换,央视卫视地方台任遨游驰骋。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坐在宽敞的套房里,笑眯眯地说:“我不能想象以后的生活能好成啥,难不成让人去月球上旅游?”。
当今,电视丰富你的精神生活,放大你想象的空间,刷新你的认知,电视已融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于00后、10后来说,家里有彩电、电脑理所当然,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手动选台彩电很遥远,很陌生,但这正是时代的标志,历史的印记,发展变迁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六年,砥砺前行四十六年,发展变化四十六年;我是亲历者,我是见证者,我是受益者;我很欣慰,我很知足,我很幸福。感谢时代,感谢社会主义,我要唱支赞歌给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