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三、四章读完,更多的问题涌上心头。1、钟教授谈到教育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中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很多年,目前教师呈现什么样教育思维?2、非线性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何在?3、国外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指导在共性意义上有多大的价值?
就思维方式而言,“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在制约理解教育的复杂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条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或思维方式,即人们对宇宙和人类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与行为方式。钱学森也认为,“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的。”目前不少学者介绍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意义上提出。《课程的逻辑》一书中也反复提及这一思想的重要性。至于其他两个问题待本书的阅读深入再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