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摸2~3个月前,我满心欢喜,买了余华作家的书,看书名甚是喜欢——《在细雨中呼喊》,看了简介,看了些许内容,这细雨不大也不狂,呼喊确实发自内心的,如同现在的我。这又是一本描写基层农民生活的鲜活故事。
如今,不知是自己淡漠世间,还是越加没有心,竟然看不下这本书,硬生生的只读了一半,拖沓2个多月还未终结。
总觉得既然没看完书,也不能无疾而终。索性,写篇读后感罢了。但近日甚多心得,感觉又不太相关联,硬生生拼凑一起了,感觉甚是杂乱无章,像是自己的思绪无法好好整理一般。
《细雨》中有几个人物刻画,让我特别深刻,其中就是主人公孙光林的母亲这个人物,典型的描写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其实我一直对人处在城市还是乡村是没有偏见的,但是书中描写出来的农村妇女,愚钝并且盲目追随自己的丈夫,甚有主见但主张都依赖丈夫,可以隐忍所有丈夫的过错。看的我心幽怜。这类女人,是被束缚的,像爬山虎一般,自己把自己绕在了线杆或城墙上,向阳生长,给与自己幻想,自我告诫必须要依附才能存活。主人公母亲的形象再次刷新我的眼界,是在主人公父亲爬到寡妇的床之后的篇章,她在寡妇挑拨是非的时候终于忍无可忍,疯了般骂寡妇,但最后造成这样的结果,她不知有很大原因源自她自己。如一个男人会抛弃他的妻子,不仅男人定力有问题,妻子也是有问题,力是相互的,一拉一扯才形成。
第二个人,便是孙光林父亲,首先对送走主人公孙光林的懦弱,其次对小儿子的死后做的白日梦,再到毫无羞耻心对长子媳妇乱动手脚,最重要一点不尊敬自己父亲,嫌弃自己父亲是累赘,等等,都让我无比恶心,每每看到主人公父亲的篇章,恨不得这样的恶瘤能被铲除,最后主人公父亲真的死了,却也没有大快人心的感觉,只是觉得悲剧,无知的悲剧,自己导致的悲剧,希望引此为戒。
最后是主人公,由于没看完这本书,我只能按照前面篇幅去感悟。一来,我是同情主人公的,因为家境贫寒,很小就被送到其他家庭,既不被新家庭接纳,也不被原生家庭认同,有种两头不是人的感觉。后来好不容易遇到苏宇,像一束阳光照射进地下库的感觉,既温暖了主人公的心,也让主人公无比敬仰向往。然而好景不长,唯一对主人公温柔的人,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让我再次觉得无比悲恸的是,苏宇的父亲还是医生,这样不闻不问导致了苏宇的死去,所有的悲剧可能是相似的,原因都是人为。主人公想要逃离这样的一个大环境,然而自己能力微弱,挣扎但是逃脱不了。我不知他读大学以后,是不是真的逃脱了(后面这里就开始没看)。
以前看了余华作家的《活着》和《第七天》,都是在讲着人性,余华作家笔锋不夸张,不华丽,简单的故事,平淡的情节,却环环扣人心弦,节节露出人性,悲伤着却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好似一切都应该是这样发展。《细雨》的人性非常露骨,也许是里面的人物愚蠢到让我看不下去,也许是情节发展让我气愤不已看不下,终究是辜负了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