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额尔古纳河右岸》时,看到了一段关于“风倒木”劈柴和"砍伐树木"取柴的不同描述,引起了我对生态文明的一些思考。作者是这样写的。
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木柴,那是用“风倒木”劈出的柴火。我们从来不砍伐鲜树做烧柴,森林中有许多可烧的东西,比如自然脱落的干枯的树枝,被雷电击中的失去了生命力的树木,还有那些被狂风击倒的树。我们不像后来进驻山林的那些汉族人,他们爱砍伐那些活得好好的树,把它们劈成小块儿的木柴,垛满了房前屋后,看了让人心疼。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瓦罗加第一次路过一个汉族人的村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摞满着木柴,他回来忧心地对我说,他们不光是把树伐了往外运,他们天天还烧活着的树,这林子早晚有一天要被他们砍光、烧光,到那时我们和驯鹿怎么活呢?瓦罗加是我的第二个男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后一个酋长,他看事情是有远见的。那天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想起了瓦罗加的话。当我把桦树皮投向的不是妮浩留下来的神鼓,而是火塘的时候,我看见了瓦罗加的笑容。他的笑容在火光中。
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人,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鄂温克的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长期以来,鄂温克族人始终沿袭“沿河流逐水早而居”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驯鹿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吉祥物。他们以氏族为单位群居,人数都不等,以二三十人居多。他们的营地叫做乌力楞,他们住的房子叫希愣柱。由于居住地猎物的减少,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要搬迁。因为他们以狩猎为主,所以这个民族非常注重保护森林资源。有了广袤森林,就有了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鄂温克人的生活也就不是问题了。正是由于环境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鄂温克人取暖、做饭都用“风倒木”劈出的柴火。
反观文章中描述的汉族人,进山后砍伐树木、储存木柴、外运树木等,引起了鄂温克人的不解、不安和无奈。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汹涌而至,猎枪的被限制、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不负责任的挥霍浪费等行径,终将使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片森林苍老、退化。这让谁看见不担心!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鼓励并涌现出很多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林场、采煤矿厂、采铁矿厂以及其他金属采矿厂。由于无计划的砍伐和开采,把各地的生态平衡都给破坏了。一方面由于冶炼、铸造等原因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污水,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造成水土流失,这两方面原因致使环境恶化,不是雾霾天气就是沙尘暴天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任务和要求。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必须统筹推进、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全国各地按照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坚持生态型则文明兴,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通过采取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措施,有效的保护了环境、防止了污染。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森林面积由10年前的31.2亿亩,增加到现在的3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1.63%,提高到现在的24.02%;森林蓄积量由10年前的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4.93亿立方米。一个“绿色的中国”已经呈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现在,我们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宜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