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掌握写作的方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甚至写作风格。如果每一次写作,学生都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去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符合基本的要求,但不够新颖,也缺少创意。
那么,能不能尝试先写后教呢?
我一直关注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的“第一语文”公众号。他在四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就提出了先写后教的观点,并进行教学实践,效果较好。但我一直没有尝试过这么做,怕学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今年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他们有了两年的习作实践,应该可以试一试了。
于是,在上周末,我将第一单元的作文《我的心爱之物》留成了作业。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完成习作,没有进行任何的写作提示。
今天早上,我将学生自己完成的习作收上来检查。通过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基本完成习作要求,写明“我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是我的心爱之物。但是完成得效果差别特别大。具体情况如下:
有8个孩子的习作已经达到了优秀作文的行列。他们的习作不仅完成了这次习作的全部要求,而且迁移了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行文流畅,很吸引人。无论是对心爱之物样子的介绍,还是在介绍彼此之间的情感上,都有着具体、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有一半的孩子能将心爱之物的样子和喜欢它的原因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适当的描写,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还不够生动。这类学生有意识地仿照了课文中的一些片段的写法,有学以致用的意识,也值得鼓励。
还有12个孩子的作文只做到了条理清楚,语句基本通顺,介绍清楚了心爱之物是什么,简单描述了它的样子和喜欢它的原因。这样的作文缺少具体、生动的描述,对情感的表达也不够饱满,需要大改。
另外还有7、8个孩子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不会选材的,很明显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是随便找了一件东西来写的,没有看到一点喜欢;有跑题的,竟然写的是自己吃苹果时看到的那只虫子,没有体现“心爱”;有只介绍了心爱之物的外形,而且语言表达也不准确的;还有的作文压根就没有写完,只写了多半张,说明态度不认真。这类作文是需要在讲解以后重写的,不能在习作练习的基本要求上打折扣。
通过对学生预先完成习作的分析,我发现了他们在此次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开头没有新意。很多学生喜欢用排比的句式开头:有人喜欢……,有人喜欢……,而我的心爱之物是……这样的开头很啰嗦,也不吸引人。
2.文章的层次不清楚,详略安排不合理。过多写外形,而喜欢的原因不够充分。
3.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没有感染力。
4.在情感的表达上,虽然有意识地运用了本单元学到的“抓特点、做对比、用修辞、叙事件”等方法,但有的地方用的很牵强,不够自如。
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今天下午我的作文指导课就显得十分有针对性。我是这样上的:
一、审题
我出示题目“我的心爱之物”,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知道这篇作文是写什么的吗?”
学生答:“写物的。”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我追问。
“心爱。”学生找得很准。
“物和心爱之间用什么联系的?”
“情感。”
“是呀,这篇文章写作的重点就是要处处体现出你对这件物品的喜爱之情。”
既然学生已经选好了写作对象,那么在习作课上,重点解决怎么写好的问题就可以了。
二、理清文章结构,迁移课文写法
这篇习作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心爱之物是什么?
心爱之物是什么样的?
它为什么是你的心爱之物?
开篇即可点题,告诉大家心爱之物是什么,如果出场方式再新颖点,那就更好了。可以参照课文《白鹭》或者《珍珠鸟》的开头。
介绍心爱之物的样子时,要抓住特点去描写,不用面面俱到;可以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你对它的偏爱;还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让它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在介绍喜欢它的原因时,建议用具体的事例去讲述。可以是它的来历,可以是它对你的意义,也可以是它代表的情谊。在细节描写上,可以借鉴《落花生》和《桂花雨》的写法。
最后总结抒情,让情感得到升华。
三、学生对照要求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四、优秀习作展示,学生互相学习
后半节课上,学生都在认真修改着自己的作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令我耳目一新的习作。
通过这次先写后教的尝试,我发现在问题中寻找解决之道要比按部就班的习作教学更好。学生也能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审题、构思和行文中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