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众心的高考已过去一个星期了。 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嗜睡如猫,我脱口而出 :"这下可‘躺平′咯。"
"也没,我在‘内卷"。儿子翻过身回了我一句。
退出儿子房间的我,座在客厅的餐椅上沉思了许久……
“内卷”指的就是大家疲于竞争,不断内耗,精疲力竭,最后啥都没得到。内卷,这一原本属于人类学术语的词汇,俨然成了人们熟悉的一种对生活“惨状”的描述和吐槽。当我们提到自己正陷入“内卷”,多半是为了抒发无效竞争的焦虑和苦闷,发泄“生活不由我”的情绪。但,对“为什么卷”,很多人却似乎兴味索然。
人类学家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他提到,今天人们陷入内卷像走进死胡同,很大程度在于高度一体化的竞争。当全国14亿人民都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大家就挤在了一个赛道上,形成内卷。
连在同一个赛道内,我们看到的参差都不止一点点。并且,即便人们意识到有更多元的选择,依然会感到这是一个“不允许退出的竞争”。
当北大学子毕业去卖猪肉,研究生去麦当劳应聘服务员,“书白读了”、“对得起你父母吗”、“浪费社会资源”的指责比比皆是,当下社会语境带来的群体压力不容小觑。因此,突破与反卷,必然需要克服外界声音的影响,有勇气摆脱狭窄的单一路径,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出发,重新找到自我的人生坐标。
‘躺平’两字,最早流行于网络。
知乎上说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文化”的诞生跟“内卷”和“割韭菜”的概念息息相关。
“割韭菜”是个老词儿了,大概就是说你的时间、精力、体力、金钱、甚至智力不断被权力方收割。
那么“躺平”的核心逻辑就是,只要我躺平,内卷就卷不到我,镰刀就割不到我。当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当下我们又何止困于996的生活节奏。上班与下班、公共与私人、工作与休闲,一系列的界限通通消失,我们似乎时刻都处在待机状态。
而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但,如果说工作是为了搞钱以好好生活,那么当我们为工作失去了生活,我们又是为了什么?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他们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的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大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淹没而迷失方向。
拒绝噪音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的与这个世界连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反卷行动的觉醒之初。
拒绝内卷,从耳朵听到的噪音开始,拒绝外界嘈杂的声音扰乱内心,更拒绝随波逐流,在更松弛舒适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探索,抱着对单一的标准答案的警惕,找到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从耳朵、身体、到内心,过于拥挤都容易让人感到不适、压抑,甚至窒息,给自己腾出一点时间和空间,让身体和心灵保持松弛舒适很有必要。
有时候,捂住耳朵,闭上眼睛,生活依旧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