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让“合群”捆绑了生活?
原本想下班好好休息,为了和同事打好关系,连续几个星期喝酒聚会;
原本对说唱不感冒,结果为了与别人有话题,也选择看《中国新说唱》;
原本一个人也活得滋润,结果因为家人的意愿、世俗的眼光,也去相亲……
总会觉得,如果不合群,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人际关系也会受影响。
一次访谈中,蔡康永说:
我鼓励大家成为一个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好的立场,如果被“合群”绑住,就更吃力。
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也曾说:
过度陷入人际关系,往往会让我们失去自我。一个人能否正确界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他的生活品质。
不被“合群”绑架,懂得拒绝,才能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活得舒心。
成年人最通透的智慧:不合群。
01
认知不同,不必硬挤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合群才是正常的,不合群就是异类。
而实际上,不是一路人硬挤,心累才是最痛的领悟。
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和认知不同的人聊天是什么样的体验?
每一个回答都让人感同身受。
无法形容的累啊,不想多说一个字,无语……;
简直就是精神酷刑!鸡同鸭讲;
恨不得立刻接到老板的电话出趟差你说A,他理解B,然后你跟他解释B,他却到了C……;
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希望自己是聋子他是哑巴。
让人哑然失笑又无比赞同。
心灵大师梭罗说: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都不能使两颗心更接近。不是一个频道的人,强融也只是一场落寞。
所以,真的不必太在意,也不必刻意合群。
小李是个普通的上班族。
他的日常,是和同事们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为生活奔波。
小李从小就对天空充满了向往,梦想着飞翔的自由。
因此,当他看到同事们为了晋升和加薪而明争暗斗时,他内心总是感到不适。
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从不参与那些尔虞我诈。
然而,这样的他,在同事眼里却成了不合群的存在。
他们嘲笑小李不懂变通,说他不懂得把握机会,注定一辈子平庸。
小李的朋友实在忍不住,想为他辩解几句。
可话还没说出口,就被扣上了“不懂规则”的帽子。
这时,小李拉住了朋友,轻轻摇了摇头。
他明白,在金鱼的世界里,飞鸟本身就是异类。
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又怎能理解他对于自由和内心的追求呢?
认知的差异,也让彼此难以真正相互理解。
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合则悦,不合亦坦然。
频率相同的人,即使翻山越岭,也终会相聚在一起;频率不同的人,就算朝夕相处,也终归不是一路人。
金庸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他和蔡澜之间的友谊。
他们之间,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次相聚,都会度过一段极为快活的时光。
两人都喜欢去世界各地旅行,常常结伴而行,体验不同的风景和美食;
同读一本好书时,仅一个眼神,就能碰撞出无数的火花。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这段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友情。
正如孟子所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有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所想,读懂自己的欲言又止的人们,是一大幸事。
但若是人与人的世界南辕北辙,也不必强求。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要在懂自己的人群中散步。
02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之前看过一个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里牵着的羊在吃草;
于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樵夫停下来和牧羊人唠嗑了一整天,羊吃饱后牧羊人回家,樵夫却空手而归。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骂的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话:“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这正如,一些人害怕被贴上一张“不合群”的标签;担心自己因“不合群”错过很多机遇,以至于做出一些苦笑不得的事。
然而,最后能有所收获的,其实往往是这一类人:
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楚自己的目标,不为了讨好而刻意“合群”,而是会笃定地走自己的路。
《围炉夜话》中讲:“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迎合与讨好只能换回短暂的交集;实力与人格才能建立起长期的关系。
与其在无效社交上浪费时间,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实质的成长。
著名文学家木心,曾经辞职独自前往莫干山隐居,一待就是6年。
在山上,他的生活只剩下了读书、写作和画画,置身风景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
山上的日子虽孤独寂寥,但有他热爱的艺术陪伴,木心毫不在乎。
这六年间,他潜心创作,产量惊人,写出了1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以及无数幅水墨山水画。
他的书桌前贴着一句话:“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是啊,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沉下心提升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岂不更好。
就像《生活大爆炸》里面说的:或许你在学校格格不入,或许你在学校最矮最胖,或许你没有任何朋友,但其实都无所谓。
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者练习大提琴,会让你变得更加有趣。
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一辈子不长,远离不必要的社交,远离不必要的人。
苦于人情世故,不如自在独行,丰富自己,远比取悦他人要有意义得多。
泛泛之交千万,不如知己二三。
03
刻意合群,不如独处
作家王开岭曾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过于合群的人更容易迷失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追求合群的人往往过得不太尽如人意。
因为刻意合群的代价便是,丢掉自己原本的主见和思考,用委曲求全来换取别人的收留和自己心里的安全感。
明明是一只仙鹤,却偏偏和鸡群处在一起,慢慢让自己变得平庸。
有太多太多的人,因为要“合群”而忘记了自己是谁,迷失了自我。
所以,很多真正优秀的人,都不太“合群”,他们深知,独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冰山女神”张京从小就有着翻译官的梦想,面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伸出的橄榄枝,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中国外交学院。
在大学时光里,她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独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要么就是一个人呆在宿舍疯狂地刷美剧、英剧,还有阅读外文小说,保持英文语感,丝毫不理会“搓粉抟朱”、“月下谈情”这等事情。
最终,在200多人的优秀学员竞争中,张京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进入国家外交部翻译室的翻译官。
有些人会认为,独处是孤独,是寂寞,是无聊;
但善于独处的人往往会在这“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光中,沉淀、扎根、蓄力,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周国平说: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在可支配的时间里,不断靠近理想中的自我。
所以,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这是我们倾听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也是最靠近自己的时候,更是一个人最深刻的修行。
可以说,所有的独处时光,都在悄悄地决定了后来的我们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初陷孤独时,我们常常无限惶恐,但当我们真正悟透了孤独,通常是内心变得强大的开始。
因为,每一次的孤独,都是积蓄力量的时刻。
所以,与其努力合群,不如努力提升自己,这比仰望别人更有意义。
《奇葩说》第五季第24期的辩论主题是关于“不合群,要不要改”这个话题,有人说,要改,因为不合群说明你不好相处,你脱离了大众;
也有人说,不改,因为这是对不合群的人的歧视;
还有人说,坚决不能改,因为不合群说明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辩手颜如晶说:“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日常社交中,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孤独,而选择合群。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选择不合群的人是真正的强大,因为他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脆弱,敢于真实面对自己的需求。
作为成年人,如果忽视自己的内心,刻意追求合群,那么这不叫“合群”,因为刻意追求合群的本质是——低质量社交,实际上毫无意义。
成年人的社交,从来都是求同存异,刻意合群,不如独处。
只有拒绝无效社交,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利用独处时间不断增强实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同频的人,进入更优质的圈子。
愿我们都能看淡繁华,享受独处,活出自己的人生。
成年人了不起的能力:独处
余华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所以,内心丰盈的人,都拥有“独处”的能力,他们可以在孤独中找到了自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追求。他们的内心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充满了生长的力量和可能性。
而我们又如何能成为内心丰盈的人呢?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成为内心丰盈的人,获得“独处”的能力。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与自己建立连接,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被外界困扰所产生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瑜伽、绘画、游戏、茶花香道等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这样便能感受自我,认可自己,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与评判里,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变化也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低频情绪也将转化为爱、喜悦、平和等高频情绪,即便只有自己,也能从内心感知快乐、主动链接快乐。
这样的我们也将不再惧怕直面孤独,而是坦然地安于独处,也就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更会在善意地感受孤独的同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