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的饭馆,比堂和楼小的叫 “居”,“八大居” 通常是指: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砂锅居。八大居仅存同和居、沙锅居。
砂锅居,始建于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延,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
砂锅居开业之初叫“和顺居”,因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煮上好的猪肉,肉肥而不腻,味道极佳。天长日久,人们改口叫:砂锅居。
起初,只是少数官员前来品尝,后来慕名而来的客人很多。餐厅每天一头猪,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卖完后便摘掉餐馆的幌子,以示停业,所以,当时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其实,砂锅居过午不候的真正原因是,午后做不出猪肉了。砂锅居卖的白肉,是头天晚上宰杀一头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放在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大铁锅中煮,经一夜煮,次日早晨正好熟透,一上午就卖光了。由于一天只能卖一头猪,故只能过午不候了。
到清嘉庆年间,砂锅居已成为北京著名的餐馆之一,每天清晨宾客们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己云迟”,充分说明了砂锅居买卖兴隆的情景。
解放后,砂锅居得到很快发展,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和什锦砂锅等砂锅菜,受到顾客欢迎。
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1964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来到店里品尝砂锅菜肴,向厨师、工作人员敬酒、问候,夸奖菜做得好,并勉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
1972年砂锅居重新恢复了老字号,增加了一些风味菜,使其既保持原有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中有14种名菜还被载入日本出版的《中国名菜集锦》一书。当年周总理的教诲再次成为砂锅居继承和弘扬砂锅菜肴这一独特风味的动力。
重新装修后的砂锅居,于1994年12月28日重张开业。新的砂锅居古朴典雅,门口有一对大砂锅,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堪称“砂锅之最”。门楣上金匾“砂锅居”三个大字,功力不凡,为著名书法家徐柏涛先生题写。著名书法家蒋之先生挥毫重墨的:“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成了砂锅居的珍藏。
砂锅居的烹饪以烧、燎、白煮的手法,制作砂锅菜。因全部菜肴皆取材于一头猪,也被称之为:全猪席。砂锅居全猪席,其烹饪方法独特,整猪的肥肉可制成鲜美绝伦的白肉片;五花猪肉可制成别具一格的如意卷;猪肝可烧成形若凤凰之晴的风眼肝;猪肠可烧成金黄艳丽的炸鹿尾;猪肉制成泥做干炸小丸子醮“老虎酱”,别有一番风味。
全猪宴,是集北方猪类菜肴精萃于一席的美馔,其菜式丰富堪称一绝。在砂锅居的菜肴中有 “64烧碟”的说法。“碟”,按行业内人的说法,7寸(23厘米)以下的盘子为碟。砂锅居的厨师们把猪的内脏诸如心、肝、肺及猪头、猪蹄等部位精心加工后,以油炸、烧的技法做熟,盛入碟子内称为“烧碟”,一共可以做64样。“64烧碟”也叫“砂锅全桌”。
砂锅居特色菜:砂锅白肉、砂锅三白、砂锅狮子头、九转肥肠、干炸丸子、爆三样、水晶肘、蔬香富贵鸡等。
砂锅居镇店名菜:砂锅白肉、红烧全家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