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如果你心中想念亲人或朋友的到来,但对方迟迟未至;或是期待某件事情的成功,但却希望渺茫,此刻以怎样的两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妙用比兴之法,表达了具有古今“通感”的这一心情。如你读《苏溪亭》仅觉得是一首漂亮的写景诗,那说明你对诗词的欣赏还停留在表面化的浅层,没有领会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而这才是诗的真正内核。
借用事物或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比兴手法,到六朝的宫体诗,徒有词藻的华丽堆砌,没有真实的感情内核,李白所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就是批评的这种诗风。
请记住,凡写风景或咏物之诗,一定要注意那只是你的借用工具或材料,最重要的是你想借这些工具或材料表达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觉)或思想。如果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物像的表面描摹上,写的再漂亮也就是六朝宫体诗的路子。
《苏溪亭》承盛唐诗风之馀泽,起句较平,承句用疑问的“谁”字一下提起,转句点明“不归”与“晚”,是全诗主旨所在。绝句的第三句一般都是全诗的重点。合句以眼前之景,道落寞之情。“寒”字妙,一写杏花之色,二写春意阑姗,三写作者之情。感情表达含蓄而非直白,形象而非概念,是谓“蕴藉”。蕴藉是诗的高境界。
我有一首《水苑洞箫》,聊以续貂。
水滨竹槛自无尘,花落飞红有玉人。青鸟不来仙馆闭,洞箫吹彻武陵春。
诗的情绪略似《苏溪亭》。承句“花落飞红”言春光将去;转句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不来”与“闭”是诗核心;“彻”是古曲的最后一部分,意谓花落曲终,人事依然渺无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