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
面对急性子的妈妈,孩子往往表现地拖拉、磨蹭,不论怎么催促都不管用;
面对无聊、烦心的工作,上班打卡的时间越来越迟,不是踩点就是迟到,又或者工作效率低下、忘记工作交付日期;
面对强势的伴侣,另一半要么不明确表达态度,要么逃避。
明明没有正面冲突,却总让人感到不舒服,问题出在哪呢?
有些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温和、好说话,不主动拒绝别人,事实上他们却用拖延、敷衍、不配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情愿、愤懑或是反抗,他们的言行很不一致,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攻击”。
一般人在面对不想做的事情,或是不愿迎合的要求时,是会拒绝的。但对于实施被动攻击的人来说,他们不拒绝别人,也不给出正面反应,让人有一种抓心挠肝的无力感。
虽然,被动攻击不像主动攻击那样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但它的伤害性并没有降低。
例如,朋友约你逛街,但你感觉上了一星期的班已经身心俱疲,内心很抗拒这件事,但为了不让朋友失望,你还是答应了。快要到约定时间了,你却还在家里收拾,直到朋友打电话你才匆忙出门。朋友兴致勃勃地试穿,你却坐在凳子上神游,当朋友问你意见时,你漠然地回一句:“都挺好的,你自己决定吧”。
从一开始的拖延,到后面的漠然回应,你都在用行动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拒。虽然你最初的目的是不希望朋友失望,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朋友败兴而归,而你既得不到休息,同时烦躁、埋怨良多。所以这种“隐晦拒绝”多半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给双方都带来伤害,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如果你正在进行“被动攻击”,该怎么化解,维护朋友间的关系呢?
首先,觉察自己的愤怒情绪,并肯定它的存在。大多数被动攻击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攻击对方,对自己的感受不够敏感。所以,觉察愤怒很重要,不要觉得愤怒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也不要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学会了解自己的怒从何来。当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界限在哪,才能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要求,拒绝对方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
其次,温柔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一种不带指控、批评的方式,向对方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例如,你不想赴朋友的逛街邀约,你可以明确的告诉她“我觉得非常疲惫,逛街对我来说有点力不从心,我需要休息一下,或许可以约下一次”。这其实用到了一种“我信息”的表达方式,第一步,客观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实;第二步,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明确说出自己想要什么。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评判对方,从而达到与对方有效沟通的目的。
愤怒一旦产生,就不会凭空消失,若是一直找不到出口,就会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表现出来,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能够适度地表达愤怒,反而会让关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