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堂日话】160103
文/effelee
每日一话,是为日话
民以食为天,千百年的人类历史说到底就是一个吃的历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稼穑耕种到琼浆玉液,从钟鸣鼎食到炊烟袅袅,从鸡鸭鱼肉到粗茶淡饭,从锅碗瓢盆到手抓吮指,从饭庄食肆到巷陌锅灶,一说到吃,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哪个年龄哪个阶层哪个性别哪个爱好哪个要钱不要命的人都会两眼放光两眼发直两鬓翕合两耳灵动两腿踯躅,吃的魅力经久不衰愈来愈重永无止境。有人为了果腹,有人为了充饥,有人为了牙祭,有人为了礼仪,有人为了利益,有人为了情谊,有人为了解困,吃承载了各色人的小九九,所以有人说“吃饭时为了活着而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并且这句话竟然一直以来被作为励志名言,真让人对虚伪这个词另眼相看。我们就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承认一把能怎样,我就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只有吃的好才能活得好。
记得前些年《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之时,正是我上班没多久整天将几乎全部身心交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时期,加之远在他乡,每天仅有的一点点空余时间也来不及在陌生的城市搜刮美味,两个班当间的空儿在单位门口的面馆吸溜一碗用番茄酱烩的麻食就让我和旭兄感动不已,因为实在太冷,吃这个最热乎最实惠,偶尔奢侈一次来碗没多少料的羊杂汤那就跟过年似的。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电脑恶补《舌尖上的中国》,尤其看到家乡的臊子面那一期只让我感动到哭。可为什么要半夜看呢?一是白天没时间,二是晚上也没时间,重要事情总在第三点,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思乡的时候,思乡的时候说白了就是想念那一口臊子面的时候,为了让这种对乡愁和美味彻底升华,达到无坚不摧的境界,我毅然决然地津津有味地品着《舌尖》,大江南北挑逗你味蕾的激烈场面丝毫不逊于一群宅男屌丝对着岛国爱情动作片上下其手。喜欢可以为所欲为,而爱必须得隐忍克制,那时对美味的感情就是一种深深的爱,深更半夜咂么《舌尖》不是为了第二天搭飞机扒火车去到乌苏里江吃那头大马哈鱼,而是“知其美而美”,心里美,就罢了,就要最艰难的时候以毒攻毒,因为第二天一早还要点名上岗吸尘,一天下来就指着这《舌尖》意淫了,现在想想既可怜又难得。人常说“凡事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现在倒是强于彼时,但哪还有吃烩麻食时的恓惶劲还有看《舌尖》时的亢奋,不过,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知道了陈晓卿。
去年12月30日我拿到了黑哥的新书,《至味在人间》,无论前期有多么绚烂的宣传,也无论腰封上永远都少不了梁文道这枚“腰封小王子”还是一堆名“嘴”的推介,拿到手自己品读才最有味,才是至味。也是在关注了陈老师的微博后才知道他不仅仅只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一个拍出《舌尖》的大导演,更是地地道道的一枚大吃货,江湖人称“扫街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有梁实秋汪曾祺,后有蔡澜沈宏非,现有网红黑哥陈晓卿(说的不到位之处万望海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活着就是为了吃。用心吃,不止吃在嘴上,而是吃到心里,然后再用笔一样样写下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用心去吃。我用吃快餐的速度和喝羊汤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大口吞咽细口咀嚼烫舌吸溜咂嘴回味这本“黑书”,(剥去书衣竟然是纯黑色的封面,上面印着一把手绘的银色小勺,这是让我们一抹黑地去挖掘书里的至味吗?)从始至终,丰沛的唾液都在我的嘴里打转,跟着黑哥的文笔走过了北京的胡同街道,走到了天南海北的犄角旮旯,走到了吃货们的心里,而这些地方都不是富丽堂皇的星际饭店,恰恰都是大隐隐于市的江湖人间,因为这里真正走心,才让爱吃的黑哥记忆犹新,穷追不舍,流连忘返。书中提到的几处为了扩大规模影响提升品牌名利的馆子,无一例外的立扑下去,回过头来才明白,他们不是为了做好吃的才扩张,所以失去了味道的饭馆也就挖掉了那颗玲珑心,菜无心可以干锅手撕包菜,人无心那就走好不送了。这些扫街的经历也正是陈老师这个外地来京人员的成长史,近三十年的觅食史让他吃遍了美味也悟出了人生的道道,当然,就像他在后记里说的,美食本身没有那么多道理,道理都是人们赋予给它们的,吃,其实很简单。如果爱,那就请心无旁骛地深爱。
最后借用书中老六的一句话——吃点热乎的,近距离的捧着这本热乎乎的书,我还要留下几页,就几口小酒,慢慢品。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