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女子图鉴》这部剧,“北漂”一词又火了,火到我一度认为提到这两字都太俗了,根本配不上梦想。
我一直以为像柴静这种人,因为情怀,热爱新闻事业,在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选择去北京,一边学习,一边从头来过,这才算是北漂,漂,它是一种姿态,在还没有生根之前,俯瞰这座城市的边边角角,像一个会发光的夜行者,努力的寻找与自己发同一种光的地方,找到了便可降落,接地气,真正的融入这所城市,这需要勇敢去尝试,而不是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乱撞。
我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大学同学,毕业后纷纷去了北京,有的人想闯出一番事业,也有的人只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不是在一所小城里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嫁一个差不多的男人,过着差不多的人生。
毕竟只有夸过山河大海,穿越过人山人海,拥有过一切,才甘愿走平凡之路,热血青年对什么都好奇,谁没有一颗不安分且躁动的心呢?
很多姑娘们跟陈可的初衷差不多,害怕每天按时上下班,30岁之前忙于相亲,身边年龄相仿的男生都被介绍遍了,甚至还有重复介绍的,30岁以后把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疯狂的报兴趣班辅导班,接接送送持家主事,掂量着自己微薄的薪水,按几下计算器就能推算出退休前的工资,年复一年,一转眼就老了。
不甘心这么平淡下去,所以想掂量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于是有些人大学刚毕业就义无反顾的漂向远方,有的人则是狠心跺脚辞掉铁饭碗工作出去闯荡。
我们总认为,一线城市才是精准的一杆秤。
后者的决心跟目的性更强,深谙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并且做好了初步的规划,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被推着前进。正因如此,才敢斩断后路的一往如前,成功率也是最高的。
很显然《北京女子图鉴》中的陈可是因为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毅然决然去北京的。开头很好,男朋友因为家中变故不能去北京而分手,她只身一人去北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遇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以及突发事件,哭得很委屈,很无助,也曾因孤独而失眠,因为挫败而绝望。
她重感冒输液,想上厕所不能脱裤子,她哭着叫来旁边的阿姨帮忙,女汉子看到这个桥段,也许会觉得严重了,矫情了,至于么?
也许单单只是求助于人,不至于,可如果当你面临着闺蜜们都找到了幸福,有依有靠,而自己孤苦伶仃一人打拼,还被房东赶出来,带着病搬家,屋漏偏逢连夜雨,所有负面的情绪会集中爆发,委屈与无助就会无限放大,直至崩溃。就像当你近期遇到了几重不顺,使你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水逆了?
我能理解那种无助,因为经历过,才会感同身受。
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跟房东合住,房东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一个冬夜里,我下班回家,家里没人,一片漆黑,没有电。
起初只是单纯的怕黑,当我看到客厅摆放着一张陌生人的遗像时,我彻底崩溃了。房门开着,借着楼道里的一点光,房东年纪大了,根本不用手机,联系不上她,并且那天我没带钱包回来,又不好意思大晚上打扰别人。
刚巧一朋友给我发微信,知道我的处境,立马打电话来陪我,稳定我的情绪,当我冷静之后,想起房子是同事介绍的,同事的同学是老太太的女儿,于是,我找到了同事,同事联系到了她同学,她同学又找到了她妈妈。
最后得知,老太太是知道了家里停电才去儿子家住的。
她女儿知道了我一个人在家害怕,带着孩子赶过来陪我住了一晚。
那样的经历,就像一个路痴突然面对无数个岔路口,四周无人,让人焦虑、迷茫、害怕,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
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自己灌一碗鸡汤压压惊,比如“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自己为什么出发”。
可能百分之百漂泊在一流城市的人都会说,当然是因为梦想啦!
那我就要坐在导师席上问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
比如陈可,她的梦想不是某个行业,不是坐上某个位置,而是想在北京站稳脚跟,过上更好的生活,究竟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她并不知道,所以一边是一个旁观者,一边邯郸学步学别人,学得市侩,变得虚荣、攀比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走,以为那就是真的喜欢。
喜爱的不是自己的风格,而是大牌,奢侈品就是自己的审美。别人买了lv的包,自己办一张信用卡也要贷款买一个,身边的姐妹们一个个都结婚生了二胎,也开始着急嫁人了,深夜寂寞难耐时发朋友圈征婚,顺便备注一句:条件相当的话,接受闪婚。
真正的满足不是你有我也得有,而是敝帚自珍,你有自己的偏爱,有自己的执着,这是个性,盲目的跟风只会让欲望变成无底洞,填不满。
她在一个接一个错误的目标中体会到了什么叫不合适,什么才是自己不想要的,然后勾掉那些曾经幻想成很美好的糖衣炮弹,而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她依旧迷茫,迷茫使她无助,所以一错再错。
得不到幸福的根本原因,是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会有方向?一个个错误的方向,一次次为错误买单,又怎么会让你走出迷宫一样的紫禁城?
直到再回头,不该错过的都已经错过了。
她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样的婚姻,她不像王佳佳,一开始就想找一个条件好的,能给她一个富足的家,让她无忧无虑的做家庭主妇。最后真的嫁给了一个大她三十岁的男人,去了香港。
而她的一段段失败的感情就像连环画,这图鉴的不是奋斗史,而是鉴男史,形形色色的男人,换男人比换的工作还勤,一年一个类型不重样,横跨整个北京城啊!吃顿饭的功夫就同居了,驾校认识的同学,刚领驾证就结婚了,一言不合说离就离,没搞清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爱不爱,就急于投怀送抱,相处之后才发现,我们不合适,早干嘛了?这是在实践中检验错误到底错得多离谱么?
失败的恋爱史证明那些男人都是渣男么?不,跟她口口声声说不想结婚的人,跟别的女人闪婚了。想跟她结婚的奋斗小青年,她又嫌弃对方小市民没出息。
这部剧真的三观刷的细碎,这哪个奋斗啊,明明是靠男人站稳了脚跟,一步步都靠着男人爬上去的,第一份工作是差点就非礼她的男同学介绍的,第二份工作是陪一面之缘的男人吃饭换来的,好容易跳槽,还是因为简历上有第二份工作的基础。
而这期间,她的很多业绩也是靠男人取得的。一个男人的奋斗是纯奋斗,难道一个女人奋斗的背后必须有男人撑腰么?
陈可所谓的奋斗除了陪酒,跟客户喝得醉醺醺,几乎看不到她有什么突出的工作能力,事业心也仅仅表现出“我好忙啊,我真的很忙”。
我看不到热血青年寻找梦想的气息,就是《非诚勿扰》的电影plus版,一个从头至尾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深一脚浅一脚的尝试,别人考研就跟着考研,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跟着考,没考上没关系,继续跟着别人去一线城市挖掘人生的种种可能性,这种半推半就的人生,其实跟城市大小无关,最多只是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已,没有灵魂的前行,不配叫漂,最多算是随波逐流。
平安喜乐,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