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几篇热门文章扫了一眼,基本上是故事会和知音风格,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还活在上个世纪资讯不发达的时代,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些迂腐,有些赶客。
不过有些往昔倒是随着文字清晰了起来。
十二三岁时的自己,因为会写几篇豆腐块文章,偶尔发表在校园报的边角,暑假和邻居家的云姐姐窝在她的房间里,一起读着青春伤感文学“叮咚作响的风铃,紫丁香的梦”之类的,便做起了关于文学的梦。
原来发表文章多了可以保送大学啊,不像现在只能在课间偷偷看课外书看小说,大学学了中文以后,我就可以尽情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了。
资讯匮乏的年代,镇中门口有一家租书店,改善伙食的钱很大一部分都贡献给了租书店,什么琼瑶,岑凯伦,张德芬,她们的每一本书都研读过,有的书还看了不止一遍。
除了租书,还会在一个卖书的老头那里固定买杂志,《少女》是每期必买。远在上海的我的同龄人,她们还能上课外班啊,有的学跳舞,有的学钢琴,在一个叫少年宫的地方;上海的孩子还要到崇明岛学农,原来还有人没见过无边无际的田野;上海的孩子社会实践都可以去机场那么神秘的地方,种下一个关于东航燕子的梦想,啧啧……
从来没有刻意过,长大后的我到了上海,不是作为文字记录者,而是成了外企格子间里的杜拉拉。学的也不是中文,而是英语。究竟是哪一刻命运开始发生了偏离呢?可能是读《少女》的某一刻,我开始向往一个金碧辉煌,觥筹交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