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匆匆忙忙地读完了《活着》,可能是小说太吸引人了,我拿起之后竟不忍放下。而读完之后,竟有种走不出来的感觉。
给我的感觉首先是真实感,写得很真实。由于我家是农村的加上我喜欢倾听,所以我听过老一辈的人讲述他们当时的事,之前在我的脑海里都是一段一段的,看完《活着》我感觉它们能够串在一起了。
读小说的过程中,我读到了满满的幸福感,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因为很晚了我就休息了,这时候我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虽然生活艰难,但一家人相互帮忙日子也过得很快乐开心。现在读完,有时候会想,如果我不看后面的,他们一家人会不会就永远幸福地活下去了。
前半段我看到了福贵的改过自新,也看到了一个人的改变,当然也看到了从富有到贫穷的历程,以及物质、金钱、心理的变化。这都让我感受颇深,也可能是我有过类似的心理变化。
生活还在继续,而福贵活着,他活下去了,因此后半段必不可少,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后半段初读完第一印象应该是福贵的家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先是有庆,再是凤霞,再是家珍,再是二喜,再是苦根,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他的老牛。
但福贵拥有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记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家人和睦,一起快乐过。永远忘不了有庆喂羊的快乐,永远忘不了凤霞在田里对着自己笑,永远忘不了和家珍看凤霞、二喜一起装修房子的日子,永远忘不了家珍对自己的不离不弃,永远忘不了苦根帮自己拿白菜减轻重量的情景,这个房子是充满欢乐的房子,它承载了很多,见证了很多。福贵和老牛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确实忍受了很多苦难,亲手埋葬了很多人。福贵是乐观的,他明白生活仍在继续,他会一边瞒着家珍有庆的死,一边去村西去看埋有庆的地方,同时他也一边忍耐着,撑到家珍病能够坐起来后才病倒。为了活着而活着,其实也需要很多的支撑,比如乐观和忍耐。福贵也许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经历得多了,也就对人生有了感悟,最后也是他买下老牛陪他的原因吧也许。
《活着》很值得读一读,我好像看到了活着本身。同时以后也许对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会有所启发。现在还想不出来,期待自己哪天能够想通。
《活着》讲的大概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事。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文中没有写得很宽,是以一个人为脉络写的,也就是写的是一个人及和他相关的事。这个角度很妙,让人身临其境。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写得很真实。其实也很难有作品能够把农村的事写出来,并写得如此生动而吸引人。因为农村的事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也难以体现波澜壮阔,或者写得很离奇又难以有真实性。但《活着》写得很好,使得人们能够读到这些东西,得到一些思考,同时也认识了福贵,知道了他的人生态度,有时候也相当于交了一个朋友吧。《活着》的读者群体也应该很大,各个年龄段的都可以读一读。
活着也许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某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