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物语:
身体是一切竞争的核心,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竞争力。即便这样,也请不要跟风似的用带着强烈焦虑“假养生”去自救,也不要往看似对自己很负责的健康条条框框里一头扎进去。
不养之养,顺其自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天前,一则“90后花一半工资养生”的新闻,上了百度热搜榜的前十。
以下这段,摘自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报道:
90后杨蓉19岁时就感觉“再不养生,自己可能随时会猝死”。工作后,为了养生,一边熬夜,一边精心研究保健品牌;而1992年出生的徐琦(化名)尝试过喝中药,对保健品也是如数家珍,什么补气补血、补充维生素、补充膳食纤维、蛋白、调理月经、防止便秘等保健品应有尽有。
她自己也知道,这种熬夜又吃保健品的养生方式很不科学,但又能怎么办呢?功课不能太差、职场不能偷懒,尽管长头发的速度赶不上掉头发的速度,也不能“提前退休”吧。
在“吃吃吃、吃出健康”的路上,1992年出生的徐琦(化名)显然比杨蓉更用心。在旅游文化公司上班的她,办公桌上散落着高矮不一、颜色各异的五六个瓶罐。置物架上,还有几个小药瓶、条状的口服保健品和茶包。
曾看到知乎上有一个话题:90后开始注意养生了吗?
下面有138个回答,每个90后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法则。
其中一个,最高赞的是「七块腹肌的医学生」的回答:
和你们比,我养生就养的比较高级了——
我冻了一管精子,10年期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的90后开始晒各种养生食谱。
↓↓↓
小米南瓜粥、山药枸杞排骨汤、红枣银耳莲子羹……
除此之外,各种所谓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备受推崇:
“每天晨起一杯白开水,有利于排毒”
“每天分两次喝酸奶润肠通便,还可以减肥”
“苹果要早上吃,晚上吃不利于消化”
还有人专门制作了一个健康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吃什么东西、喝多少升水都罗列的清清楚楚。
再看看80后的朋友圈:
↓↓↓
“上了一天班,好累,感觉身体被掏空”
“果然是年纪大了,逛街都逛不动了”
“有个朋友说,过了30岁了,不想再拼了,只想老老实实考个公务员,稳稳当当过完余生”
“要抽空去看看养老院了……”
90后花一半工资去养生,80后开始养老!
矛盾养生,一边作死一边自救
对比那些精力十足地跳着广场舞的大妈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居然歇菜了,说好的诗和远方现在只剩下疲惫和养生。
90后的养生,更是催生了一个新的词汇:“矛盾养生”。
一边作死,一边自救。
一边在朋友圈微博抖音晒健身画面,一边不管到哪都先找电梯,爬个三楼带喘气;
一边久坐低头看电脑沉迷手机,一边到药店买最贵的颈椎仪;
熬最长的夜,涂贵价护肤品用最贵的眼霜;
啤酒里加枸杞,可乐里加党参……
身边的90后妹子说,这样的场景她也遇到过,“大姨妈来了,想起红枣补血,于是跑到楼下买一根红枣味冰激凌。吃完才想起吃冰的太凉,该吃点热的平衡一下,又跑去吃了一顿火锅。”
养生市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80后90后成为养生的主力军。
2018年的双11,返利网的数据显示“防脱发”、“抗初老”成了80、90后养生产品购买的两大关键词。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去年双11,保温杯和枸杞的销量一下子翻了两倍多,而这里面,90后养生群体的贡献更是不容小觑——近六成。
在五谷杂粮的加持下,好一心扑在事业上。
工作后,人的思想觉悟都提高了,主要体现在:辛苦工作拿了奖金之后,想的不再是去哪里嗨一夜,而是捏背按摩的师傅能升一级了。
在这个养生大潮里,年轻人蹦着养生迪,喝着枸杞水,抹着生姜洗发液。从被热议的80后“油腻中年”到90后步入“中年危机”,昨天还是祖国的花朵,今天就昂首迈进了中年,自嘲还没来得及笑傲江湖就已变身大叔老阿姨。
又嗨又丧的养生“文化”里,父母尚在抽烟、喝酒、打麻将、逛吃、KTV,年轻的人们却早已开启了养生的续命模式。
欲求不满,让焦虑式养生横行
害怕“英年早逝”,害怕青年秃头……内心焦虑的太多,却又被生活所迫,一边养生,一边为学习和工作熬着夜;一边掉着头发,一边哭着没钱买生发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焦虑成了与吃饭睡觉一样常规普遍的事儿。身边的人隔三差五来波人生大拷问,然后愈加焦虑,往复循环。
毕业时,工作还没着落,同学已经签了知名企业;
25岁,身边的人都恋爱了,你还单身;
快30岁了,同龄人都已结婚生子,你还未婚;
30多岁了,同事买了第二套房子,生了二胎,而刚当妈妈的你正在对抗着产后抑郁,身心俱疲;
进入社会的几年,生活只能用“起落落落落落落”形容;
无时不在的互联网总在向人传递类似《80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信息。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总得做些什么。
养生,恰好能以一种有趣的口吻来表达内心的焦虑。焦虑,就是内心对于自己和未来的不自信、不确定。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句台词:“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
在如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和阶层固化言论甚嚣尘上的时代,这样一个人人容易陷入更大焦虑的时代,焦虑似乎成为了一种暗疮,人人逃不过。
如果追本溯源,探底为什么会焦虑?
基本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欲求不满!
就是说,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与自己目前的距离太远,自然就会产生焦虑,产生迷茫。
那有没有办法破解?有的。
我们从“欲求”上分解,可以将它具体拆分为两个东西:目标、收获。你可以试试以下这个方法,想必会对你有所帮助。
1、想清楚你的目标
根据所长,制定人生长远目标。是你的目标,而非别人希望你有的目标。
2、分解目标
有了一个10年、20年的大目标之后,具体细化。
人性是懒惰的,人需要有反馈的东西,快速反馈才是容易坚持地下去。把这个目标分解为最近1年和1个月,然后1周要做的事情。以周为单位,可以快速得到反馈,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
目标一定要细化,要具体,数字是个好东西!
3、实现目标
面对一个看起来非常遥远的目标,有2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遥不可及,直接放弃。
第二种:想方法,想策略,不断靠近。
根据细化的目标,适当调整,不断实现小目标,慢慢实现大目标。
如果你真能观察和审视自己,学习以上的拆分方法,相信随着逐渐成熟,明确了人生长远目标和短线目标后,当你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焦虑会减少,变得能自控,但不会完全消失。即使我们还是会养生,但是我们的养生,不再是掩盖焦虑的一种方式了。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而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期间你就会感到焦虑,这个焦虑不分年龄、不分阶层。”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但总要昂首走过去,未来才能有好故事可以说。
不养之养,顺其自然
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健康是1,只有拥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创造财富,去享受生活。
只要1在,后面就有无限个零的可能,就像财富增值一样。而如果这个1没有了,一切归零。
就连先贤诸葛亮亦逃不过。当年如果他不是太过事必躬亲,而是能够好好保全自己、懂得养精蓄锐,大概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了吧?说不定,连历史的走向都会不一样。
所以,身体是一切竞争的核心,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竞争力。
然而,现代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如此堪忧: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也只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八成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触目惊心!
对此,很可能身在其中的你,会想着怎么做?
像报道中的一些90后一样跟风似的用带着强烈焦虑“假养生”去自救?还是一头扎进看似对自己很负责的健康条条框框里去?
说实话,在我看来,比起计算每月补充了多少维生素,多少钙,每天敷了面膜,每天喝了多少枸杞水,不如饿了就好好吃一顿,困了就好好休息。
在工作学习的重压之下,抽一天时间宅在家里补眠,也强过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健身房打卡。
如果真的想要为以后的身体打好基础,只用做好一些轻松容易的小事,无需为身心徒增很多压力。否则,你不是在养生,而是在更加负重前行。
在一次主题为“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几乎把我害死”的TED演讲中,主讲人A·J·雅各布斯用自己遵循了一年的健康经历向大家现身说法。
雅各布斯说,他想尽力成为一个最健康的人,他进行了许多医疗咨询,把所有与养生有关的条条框框都记了下来。
必须正确膳食,锻炼,冥想,养宠物,因为那样可以降血压;
在跑步机上写书,写一本书,需要跑近1000公里;
涂防晒霜的时候,必须要准备满满一玻璃杯的防晒霜,同时,必须每2-4个小时再涂一次;
洗手必须按照正确的步骤,并且须仔细擦拭家里所有的遥控器和iPhone,因为它们滋生大量的细菌……
这样照本宣科、严格遵照医嘱的养生计划,让他走不出去,被框在专业建议,疲惫不堪。
当过于专注于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就忽视了自己的朋友和家庭,还有最宝贵的生活。
直到他后来放弃了这些繁杂冗长的养生计划,只保留了几个健康的习惯,才感到找回了自我。他又变得快乐了起来。
如果把养生变成一件高度紧张的事,过度谨小慎微,草木皆兵,唯恐哪点不慎而出现什么意外,实在是矫枉过正。
所以,对于健康,对于养生,如果盲目又刻意,还不如顺其自然,好好生活。
不做低头族,少久坐,比花一半工资去买保健品养生划算不知多少倍。
大学者周有光的生活座右铭是“顺其自然”。他在106岁高龄时,仍然能写作、出书。
而他的“不养之养,顺其自然”,却并非放任自流。饿了吃,困了睡,工作时认真,玩耍时潇洒。适应自我需求,才是养生的第一位。而轻松快乐的心情,也能将“规律”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