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自己曾经和晴菇凉做过“情绪管理”方面的主题阅读,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受益匪浅,尤其是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主动将主题阅读获得的灵感和方法和自己参加的心灵工作坊结合,逐步去实践尝试,去探索各个方法,去对比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判断这些方法分别更适合某一种或多种性格的孩子或成人,甚至会去尝试有没有多种方法相结合……
总而言之,就是主动去学习,和自己联系起来。
那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基本上属于“角落人”的小女生,变成了一个主动走在阳光下的阳光菇凉,从一个敏感甚至有时候会歇斯底里的“小黛玉”,变成一个温和、基本上情绪不会受太多外界影响的“女汉子”。
于是乎,我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
- 我的觉得我的阅读方式已经很好了!你看我因为阅读变化这么大!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想法啊!
因为我忽略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种种因素:(这是否也算是属于“可得性捷径”?)
- 比如去上了心灵成长课程,主动去把课程和自己联系起来,去做刻意练习;
- 比如我的主题阅读很大一部分是晴菇凉带着我走的,很多时候是她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或引导我去面对和反思;
- 比如当时,很多你无法理解的部分,不允许你像检视阅读一般,直接留白跳过去,因此我会去记下来,太难的慢慢琢磨、探讨和尝试,稍微跳一跳能理解的去尝试通过前后对比、搜索等各种途径理解;
- 比如当时的种种刻意练习,那像是高一沉迷游戏的那段时间一般,把那些难懂的概念、词句、方法以及自己的各种情绪,当做一个个大中小boss,去逐个攻破、通关;
……
正因着忽略了这些主动学习的因素所在,以“我觉得”的态度,在上一周的4次共读活动中,我基本也采取了和晴菇凉做主题阅读时的方式:
- 检视阅读:这部分基本没太大问题;
- 分析阅读:基本上略等同于检视阅读;
- 和自己联系及逐步尝试(这里是我因着前面的许多“我觉得”而做的一些事情)
第一次基本上为0,笔记就是永澄大大所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记下笔记而已,却忽略了一件事:笔记是为了帮助自己去澄清、理解、应用知识的工具,不是为了记而记。
这样的笔记有用吗?有啊,比没记好多了!但,有用的多吗?不一定!因为主动学习是一定要和自己联系起来的,否则会处于一种“我知道了”的状态,但“我知道≠我会做了≠我能做到”
第二次添加了和自己的联系,问了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呢?就没然后了(没去回看真的不会发现这个问题存在,这跟我的分析阅读方式是多么相似——留白了,想了下,然后没有然后了。)
第三次做了调整,把当时的灵感记录下来,并且加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尝试。但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盲点,没有做任何动作。
第四次也就是周一永澄大大的分析序言部分,直接把我的“我觉得”美梦打破——原来我的分析阅读,根本就是接近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即便有些人会说已经很不错了,但以我的标准来说,和“假读书”是很接近了!
于是,我再次做了调整。对于自己所提出来的几个问题(考虑时间成本,不做重复性事情,问题见下面第二张导图“D4个人延伸”中的“思考与行动”部分),也另外做了一份思路和规划(PS:规划涉及部分隐私及机密,不对外)。
PS:自己的其他调整
- 1、由于早上4点左右起来,到7点半基本属于耗脑的阅读,起来先泡一杯早餐饮暖下胃,小房间备一些坚果
- 2、不再太过于依赖电子设备,另外准备三本专门的本子及不少于4种颜色的便利贴、卡片:
①一本阅读时用,配合便利贴和卡片使用
②一本主课程:从正面开始记录跟自己给孩子课程相关的灵感,从背面记录校区课程优化相关的灵感;
③一本主管理:正面个人各个系统优化的灵感,背面团队建设及协助的灵感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