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96年小伙子写的书,感慨万千,他从普通人变成一个不普通的人的经历引人入胜,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些外在压力去驱使自己变强大,最后又感谢这股外在压力的驱使。
我用笔记了满满一张纸,可能我会忘记这张纸,但是我知道这个小伙子给了我太多启发和感受,从逆袭到适应再到重生,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思考了很多事情。永攀高峰我想需要的应该不止是勇气和耐力,需要的更是攀登鼎峰的清晰目标,先分析,再做事,再复盘,再坚持。这个过程看起来写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未必简单,至少分析得有认知结构,而且是理性前瞻性的认知结构,需要不停的去学习和交流,就如同这个小伙子所说,如果你不能好好的认真的看书,那你就多跟智者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提升看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的看到本质以及其敏捷快速的运用一些定理,比如二八法则精力管理等。再去做事,相当于是用新的视角在做事,特别是事情很多的时候可以分类,上午处理A事情,下午处理B事情。这样既不至于混乱也不至于焦虑。再复盘,复盘这些事情的效率,人和人之间团队协作的方式和方法,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小伙子得到了一个领导的任务,在不增加预算和人员的情况下任务提升了35%,这该怎么完成,于是乎在坐出租车的时候碰到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告诉他,当时没有用滴滴App的时候,他每天能赚300,现在用了app,每天可以赚500。但是每天工作的时间是一样的。这样的例子就给这个小伙子启发了,虽然预算和人员没有增加,任务增加了,但是我们可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去解决领导交代的任务,比如分工更加清晰,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惊呼了,我明白大脑运转速度和联想能力之间真的在于思维逻辑的差异。复盘后再去坚持,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有点像是我们都在寻找我们自己身上进步的密码,有些人早点找到了有些人不过是晚点找到,但是都不要放弃寻找。
更能明白的是每个人其实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即便是现在已早有成就的名人。既然我们都有过奋斗,奔波,迷茫,焦虑,痛苦,难受的时候,那我们就更应该坚定内心的初衷,坚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时区。我们内心要的是走到我们设定的终点。比如讲到考研的那位朋友,考了3次研,甚至是到了吃药才能入睡的焦虑状态,但是依然不够清晰的知道考研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份自己可能也不太确定的众人的期待。还有一个及其优秀的朋友居然在保送研究生的时候选择放弃,我想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放弃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保研的专业并不是他内心真正喜欢的,他终究喜欢的是做科研而不是去各种人际圈里面展示金融头脑,在甲方乙方关系中穿梭。即便放弃也是开心的结果。这明显可以看到忠于内心的重要,这个我深有体会,我在外企干了10年销售,喜欢用价值和品牌去创造合作共赢,我认为这是最简单的交流方式,所以不喜欢阿谀奉承和逢场作戏,这种场景便是我不喜欢的,我需要放弃这一块高薪的诱惑。但是我忠于自己,清晰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简单舒适又不丢掉自己的价值。当然很多人也会想到嫁入豪门或者抱大腿,我并不指责这种想法,但是我非常清晰的知道你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享受多大的快乐这件事情,所以嫁入豪门背上能承担的责任是否是自己能够承担的这也是要认真考量的
在追逐成功的路上也讲到快与慢的关系,很多东西确实可以很快的得到满足,但是也很难再有以前的快乐,不是快乐少了,是欲望多了,不期待就不会有负担,没有负担就是快乐的,我们不必事事完美,虽然很多优秀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终究背负着高标准的要求负重前行,也会习惯性的对所有事情也都高标准高要求对待自己,但是慢慢发现越坚定稳定的路永远都不是我们认为的完美,反而是有缺陷的。
没想到偶然在西西弗书店碰到的书竟然让我一气呵成的看完并写下我的读后感和启发,这也是一份缘分,我一直寻求看的书都在讲人的内在循环模式,今日被这种外在循环模式的书吸引,也是极其不易,但是好的东西都是真诚的,就如同作者所说的,他就是这么一路经历一路坎坷到现在,未来还是会一路坎坷,但是会有希望,我也相信。希望你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