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也以为瑜伽就是柔软,瑜伽就是做各种常人之所难及的动作。
一直到2014年,我对瑜伽的概念更改为架构。
当时我苦恼于在禁语禅修十日中感受到的身体的不平衡——左右肩高低不一样,闭上眼感觉不到脊椎的中正,盘腿坐也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禅修结束后,我找到在清迈做瑜伽老师的朋友,第一次开口没有问她哪里好玩,而是说:我来上你的瑜伽课。
第一次瑜伽课恰逢圣诞节前,当天除了我,没有别的学生,我跟她从头梳理了我对自己身体的感受。她仔细听过,也详细跟我讲解了她所了解的身体知识——瑜伽、按摩、运动解剖学等等,我第一次知道,体式应该是自然达成的,而我当下之先是透过瑜伽调整身体的框架。就像一栋房子,现在梁有点歪,不着急装修,先调整一下梁。我听得两眼放光,连连点头。
可惜,在清迈时间很短,于是学了几个可以日常做的动作就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学习。
相隔一年之后,我才真正再次开始习练瑜伽。
此时我对瑜伽还是所知甚少,仅凭朋友推荐,加上见面时的聊天,我选择了接下来跟随的瑜伽老师,而她习练的体系是艾扬格,所以,我误打误撞开始了“精准调校”。
每一个学习,除了自身的意愿与努力,老师当然也至关重要。幸运的是,在我正在同步做内在探索与成长的同时,我所遇到的瑜伽老师也是一位将瑜伽看作是身体、内在相互影响的老师,她的课堂成为我将内在探索落地的一个途径。
我并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也是因为在课程早期,我能感受到的变化极少,而上课过程对我来说也是疼痛较多,加上有时的确忙碌其他的事,上课的频次并不高。
同时,我在推广的课程也与身体相关,在接触一些个案翻译之后,我从内在上,逐渐对瑜伽或者说对身体有了更多领悟,这推动着我有了更强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带着这些内在与身体结合领悟,我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