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在心愿书单很久了,凑齐了一定金额才下单,下午拿到,晚上就读完了。
总得来说,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教你怎么阅读、怎么做笔记的工具书,如果一定要归类为introductory工具书,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工具书的introduction。
作者所倡导的笔记读书法,即在【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的五个步骤中充分利用笔记本,而且刻意强调是使用【同一个笔记本】,作者认为由此造成的“信息一元化”“既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条件,又消除了记笔记的压力,有利于把书读下去。”对于后者,简直是当头棒喝,日常读书过程中,常常因为想做一些完美的区分(比如:用来记录心愿单的、用来摘抄的、用来写书评的、用来记录专业书、用来记录小说……)而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说准备并区分笔记本的工作有多繁杂,在进行一些在分类区间有重叠的阅读时,容易让自己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作者举了一个钱包的例子来驳斥一部分人所说的“杂乱无章”,他认为记录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或者下次能够找到,就像钱包里堆满了信用卡、公交卡……可能杂乱,但是携带方便,实在找不着全倒出来找就是了,总之你知道你要找的东西就在里面,不会在其他地方,这样反而不会浪费时间。
进入【如何购书】部分,作者倡导【制作自己的心愿清单】,列表记录想要阅读的书的【书名、作者、当时为何想要阅读】,这样既可以避免书荒而在书店四处闲逛,买回一大堆可能并不是那么想看的书籍,还能够有意识地激发人们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也有利于后来的笔记记录及整理工作。他特别提到对于日常敏感度的培养,就是说,除了从各大书评网站或者熟人推荐,有时候你就只是单纯地看着电视吃饭,看到电视里说土耳其军事叛变的事,你突然对土耳其的宗教感兴趣,于是你就要记录一条“好想看看关于土耳其宗教的书啊”,这时候你形成了一个目的,于是,你可以在之后利用一切资源,上网搜索也好、找业内人士推荐也罢,总之,你此时是主动地去选择书籍,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畅销书或者出版社的糊弄。关于这一点,需要作一定阐释,作为一个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作者深谙出版界的心理,他说“每家媒体都会以周或月的频率在连载里推荐一些适合自己定位的书,可是这种连载介绍的都只是某个时期内的畅销书或者符合该媒体主题的书,而非经典好书。”你看,即便并没有“政治指标”,出版商也会有意无意地践行它媒体人的本质,下意识地想要触发热点、引导舆论。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何谓经典”,个人认为,阅读经典不一定是主流观点所表达的那样,“历史检验过的”云云,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东西已经不实用或者直白地说,不为现代人所接受,如果单纯因为大多数人说它好而选择硬着头皮去阅读,能流畅读下来倒还好,如果因为翻译或文化差异等因素,倒置你无法阅读,岂不是打击了自信心又使人对所谓的经典心生厌恶?何妨这样理解,经典因为不是蹭热点的畅销书,所以并不是当代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当局价值观等等)刻意甄选出来的,不具有引导舆论或“愚民”性质;经典不一定三观多正,可能只是因为视角独特,或者题材新颖云云。这样比被人耳提面命“经典历久弥新所以是最好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阅读某些学术论文或者带有此类性质的书时,作者会在某句话或者文章结尾附上参考书籍(文献),对于这一部分,有兴趣继续深挖下去的读者有必要引起重视,甚至可以顺藤摸瓜看下去,说句题外话,进入大学以来,我发现这也正是阅读学术论文的好方法,虽然比较耗时,但是它带来的对论文的理解和知识的搜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至于【读书】部分,我本以为作者会手把手教读者怎么做笔记,谁料他似乎意不在此,只是简单介绍了他日常做笔记的思路,例如“就算是简单地做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先阅读,再统一做笔记,不要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彻底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写外来的想法,只写心声”等等,可以看出,作者倡导一种【内视】的观念,即什么最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什么对自己来说最有用,就记录什么,切忌贪大贪全;不要下意识去参考别人的意见或者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理解;另外,即便只是一星半点的灵光一闪,也应该老老实实地记录下来,即便只是简单的一句“写得好棒”,说是专治处女座也没错,对于喜欢阅读文学类作品的书友,经常会遇到类似问题,这个作者这一段写得很好,角度新颖或者比喻恰当,记录下来,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个比喻句,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哲理在内,所以认为写不出感想,干脆不写,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注重【当下你自己的感受】,讲我自己的方法,遇到以上类似的情况,我比较倾向于捕捉被句子击中的那一霎那所想所感,拿最近阅读的刘瑜《余欢》中的一句来说,我摘抄了这样一句“生活是需要人来人往的,而陈朗的美国生活,却人迹罕至”,我在抄写这句话时,将【生活】、【人来人往】、【人迹罕至】用红笔标记出来,空一排像高中做语文阅读赏析一样,简单从句法上赏析这个句子,于是我写到“交际=人来人往,独居=人迹罕至,妙!”
作者特别提到要带着输出的目的去输入,这样读书的效率才能提高。对此深有体会,每次课堂需要做pre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带着几张提示卡上去发言,需要提前拟稿背稿的情况很少,每次都能说得尽兴,磕磕绊绊或者废话连篇的情况几乎没有。全仰仗在阅读资料的时候我是带着要输出的心态去认真研读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问题都引刃而解了,因为需要输出,所以你必须弄懂你手中至少80%的资料,甚至需要去查阅其他资料,并且因为你清楚在表达时为了连贯流畅易懂,在阅读时,除了需要你弄懂外,还应该有知识的框架结构,层层深入,一点一点地剖析。将这种心态带入阅读,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拿我自己来说,即便已经隔了好几个月,上学期那些我认真准备过的pre以及原始材料,我仍然可以信手拈来。
说回这本书本身,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篇幅教读者怎么阅读、怎么赏析,或许就像副标题所说的那样,“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他说的是“法”而不是“术”,我们可以说它是一本【读书心法】、【做笔记心法】,但绝对不是【做笔记术】【读书术】,因此如果是抱着这两个心态来阅读本书的读者,可以放下书了。
有人可能会因此失望,但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说的是“法”而非“术”,同一种“术”在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强求一律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而若掌握了“法”,在“法”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经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术”,才更容易达到“道”的程度,毕竟授人以鱼不知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