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囚徒》讲述两个小女孩失踪,而警方在48小时后由于证据不够确凿放走了唯一的嫌疑人员。绝望的父亲凯勒为了赢得宝贵时间救出女儿,不在于警方合作。而是私自把艾力抓起来对其施加暴行让他说出真相。
困境下的人性选择
影片开头,是凯勒带着儿子带出打猎,儿子成功打到一头鹿后松了一口气,父亲凯勒表扬了他。由此可见凯勒是一个有些严厉的父亲。转而对女儿,将女儿举在头顶,在朋友家把妻子拥在怀中又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与温柔。影片到比,观众对于他的印象是:好父亲、好丈夫。而后女儿失踪,凯勒变得暴躁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女儿丢失带来的痛苦,家庭成员的缺失以及来自妻子的压力让他“父亲”“丈夫”的形象收到了冲击。他变得冲动易怒,初次见面便对警察怒吼,嫌疑人艾力出狱时甚至出手威胁。但他又是很机智的,他能抓住自己已获得的线索,在警察跟踪过程两次碰面他都巧妙的化险为夷,正因为他聪明,因此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他私自量艾力抓起来严刑逼供,将其打的面目全非,而后更加疯狂的讲其关林小黑屋用开水和冰水让艾力生不如死。这时的他已经疯魔,已经逐渐失去了明辫是非的能力,固执的坚持自己内心的答案,为此不惜使用非人手段去虐待他人。这时候,高压的环境已经将他逼成了一个“囚徒”。而影片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警察看似尽职尽责,但内心对案件的不屑已经通过听重要信息时玩手机不记笔记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样丢失女儿的黑人夫妇虽然认为凯勒虐待人的行为不妥,但还是默认了这种行为,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能够破案万事大吉,如果方向错误那也和我们无关,典型的“群众思想”,黑人夫妇代表着大多数人。而凯勒的妻子,丢失女儿后痛苦不堪,但没有做出任何寻找女儿的动作,只是整日躺在床上等着女儿归来。真正的凶手是老夫妇,但每个人,都是他们的帮凶。囚徒,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
重复中的悲剧色彩
——评书《许三观卖血记》
一本许三观版《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讲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许三观一生多次靠献血度过难关维持生活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总有一种和活着相似的感受,让人绝望,但又留给了你一丝希望。活着中是一个个人逝去,但还总有富贵和他的老牛相伴终老,而这本书,却更像是心灵上的逝去,虽然后来有了好的生活,但一生的蹉跎已经让许三观失去享受好生活的能力。
重复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重复的手法。重复往往起强调的作用,让观众更加着重注意,着重思考。尤其是在喜剧中,重复的过程便体现了包袱中的笑料,甚至重复的多了,重复的部分无缘由的自成一个包袱。而在悲剧中也一样,只是喜剧中重复使其更有戏剧性,悲剧中重复则使其更有悲剧性。在这本书中,作者就多次越用重复,比如许玉兰的哭闹,每次生产时都对许三观破口大骂。第一次生一乐时,骂了很久才生出来,第二次生二乐时骂了一半就生出来,第三次生三乐很顺利,但生完后扔不断叫骂。还有便是许玉兰常坐在门口哭闹,说自己命苦,被别人戳脊梁骨,说自己三个儿子有两个爹,一开始让许三观恼羞成怒,邻居也见了热闹来观戏,后来日子久了,她的哭闹不再有吸引力,街坊邻居无人驻足,许三观也只是平淡的说“你事你哭什么啊。你回来……”一次次的重复体现了生活对许三观的摧残,从一开始的愤怒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说到重复,最重要的事贯穿整本书的“卖血”,过多的重复让“卖血”成了一个仪式性的动作,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寄托。许三观一生卖血都为了别人,为妻子,为儿子,最后一次老了,突然想吃炒猪肝喝黄酒了,于是他又去献血但却没有成功。他一生为了别人活,最后老了想为自己活一次,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时间记录